由此,一幅落日漁舟,雁聲渺渺的秋日傍晚圖,便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賞析,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鴨一起飛翔,秋水和長天連成一片,“孤鶩”是點,“落霞”是線,而秋水與長天則是一個廣闊的面漁舟唱晚,《漁舟唱晚》是一首古箏曲,標題取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
《漁舟唱晚》是一首古箏曲,標題取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樂曲描繪了江南水鄉晚霞輝映下漁人載歌而直至月光如水、萬家燈火的動人畫面。有關樂曲的由來,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一種認為是30年代中期古箏家婁樹華根據明、清時期的古曲《歸去來》加以改編而成的,另一說法是山東古箏家金灼南早年將家鄉的民間傳統曲《雙板》等樂曲改編而成的
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鴨一起飛翔,秋水和長天連成一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以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四個景象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歷來被奉為寫景精妙之句,廣為傳唱。其實這句亦是化用所得,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王勃這句意境開闊,意象優美,色彩絢麗,渾然天成,可見詩人筆法之精妙,功力之深厚。首先,這兩句對仗工整,幾近“工對”。不僅上下兩句對仗十分考究,每句又“句中自對”,即“落霞”可對“孤鶩”,“秋水”正對“長天”。其次,上句是動態描寫,下句則寫靜景,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上句側重于目隨景而動,突出景物神態;下句側重于心因景而靜,突出景物色彩。畫面和諧,美不勝收。更多描寫秋天的詩句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最后,點線面結合,寫景極富層次感。“孤鶩”是點,“落霞”是線,而秋水與長天則是一個廣闊的面
3、滕王閣序中,這一句描寫的是彭蠡之濱的漁歌,衡陽之浦的雁聲,遠在南昌滕王閣千里之外,王勃顯然看不到也聽不到。所以,作者采取虛寫手法,通過想象和聽覺聯想,思接千里,想入八荒,勾畫出了目力和聽力難以企及的景象:落日下,漁舟緩緩歸航,歡快的歌聲此起彼伏,響遍鄱陽湖濱;秋涼了,雁陣南飛,停留在了衡陽城的水邊,由此,一幅落日漁舟,雁聲渺渺的秋日傍晚圖,便展現在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