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外省人,特別是北方人,我更能理解廣東人的言行。因為在大多數廣東人眼中,廣東以外的地方,其實都叫北方,人們泛指的烏盟人,實際上不包括武川四子王這些生活富裕地區的人,而且只要呼市以西地區的人談論起人品時,講到“烏盟人”三個字,那是絕對的貶義。
1、內蒙古包頭人怎么樣?
包頭人總體很不錯,但是也有一定的不同,尤其幾個區的人,都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東河區,大多數東河區的人勤勞善良。但也有一少部分東河區的男人外表光鮮,游手好閑,吃喝玩樂,當地人稱之“二娃”。這部分男人在本地區比較“橫”,極少數東河區的女人很在乎穿衣打扮,不太喜歡干活,追求“小資”情調。二、青山區,青山區的人口比較復雜,很多人都是外地遷居過來的。
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這個區的大部分人特別勤勞,尤其從山西、烏蘭察布盟、內蒙東部區來的人很多都是迫于生計來包頭的,經過多年的拼搏,大部分人都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而土生土長的一部分老廠區的工人總體還不錯,但是積極性提高一些就更好了,三、昆區。昆區的人口中,東北人比較多一些,好爽好客,但是也不乏存在極少數人,在言談舉止,流露出看不起其他幾個區的現象,四、土右旗,
2、如何評價內蒙古人?
內蒙古的風土人情因為地域關系差別很大,基本上分為中部、西部和東部。中部以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烏蘭察布市為主體,中部區的內蒙古人還是比較好客的,這和后期移民有關系,這點呼和浩特感覺比較明顯,之前的呼和浩特受某個盟市(不點名了,是內蒙人應該都知道)影響大,城市居民待人是比較小氣的,后來大批的巴彥淖爾人和鄂爾多斯人涌入首府,對呼和浩特改變很大,而且中部的生活習慣、人情世故越來越像內蒙古西部區人,
內蒙古西部主要是指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和阿拉善盟,這四個盟市地方方言接近,生活習慣大致相同,最主要是人比較實誠,是內蒙古最好客的地方,來過的朋友都知道,不把你喝的趴下說明沒把你招呼好。內蒙古東部區包括錫林郭勒盟、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和呼倫貝爾市,東部區怎么說呢,生活習慣和性格和內蒙古西部和中部有很大的區別,和東北人比較接近,比較會說,待人不是那么實誠,
3、內蒙古人到底能喝多少酒?
內蒙古人的酒不能用量來形容,更多的我覺得應該是用酒膽來形容。當然酒膽得在酒量的基礎上才行!一般男性的酒量高度白酒應該在8兩以上(指不耽誤回家),放開喝估計很大一部分人應該在一斤半左右,但內蒙人一旦熱情奔放了就有可能加倍了!最難的其實不是一頓喝多少,而是能持續多久,太變態的就不介紹了,畢竟只是少數,就說我自己的經歷吧!最長的持續時間是這樣的,每天三頓酒,不喝48度以下的白酒(有時也會白、啤、紅、洋混合)每頓平均1斤2兩,持續了37天!這37天基本就是睡醒了就在酒桌上,飯店、賓館、朋友家...基本喝遍了。
還有一次27天的,一次25天的,其余就不一一贅述了!可以分享兩個比較牛的大神,一個是個蒙古族小伙子,從16歲開始,至今43歲,每天保持1斤裝3瓶高度白酒,風雨無阻全天候喝著!還有個下邊旗縣的部門領導,一次招待酒,眼見著3兩的高腳杯連干17個,后來他的朋友統計,當天他喝了大概29杯!也就是接近9斤52度白酒(親眼目睹,而且席間多次驗證絕對是白酒)!當然這兩位都是大神!自愧不如!但我個人不影響語言、行動的話,
4、現代的廣東人是如何看廣西人的?真的是“兩廣一家親”嗎?
本人廣西的,曾在江西讀書,同學中也有廣東人。我覺得沒有像很多人說的“一家親”的感覺,但是我和廣東人呆在一起,總是特別能夠容易地接受對方,相對于外省人,特別是北方人,我更能理解廣東人的言行,大概是由于都屬于嶺南文化的原因吧!在江西讀書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南的同學。有一次在中山路步行街購物,當時我正在和導購討價還價,一個操著生硬普通話口音的靚仔,上來就拉著我的手問:“同學,你是哪里人?”“廣西的!”我看著他驚奇的表情,回答到!“我海南的!我們是老鄉呀!”他顯得非常激動!后來,我們到八一廣場旁邊的沃爾瑪超市,買了一只9.8元的烤雞還有兩瓶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