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洛陽已經開始大手筆的開發孟津了,開發孟津是必須要開發黃河沿岸的旅游業的,借助黃河沿岸的風景可以講的故事太多了,例如黃河岸邊農家樂,黃河濕地公園,黃河岸邊動物園等等,這些題材都是講好黃河故事的優質題材。這樣,荅案就明確了,小浪底是中國的,是河南的,其具體位置在黃河南岸的洛陽孟津與北岸濟源交界的黃河段。
1、洛陽都有哪些黃河“家底”和景區?怎樣才能講好洛陽黃河故事?
洛陽的北面過去孟津就是震驚中外的小浪底,其宏偉的程度只能用壯觀來形容了,多年來吸引了許許多多國內外游客前來參觀,這個算不算黃河的“家底”?孟津黃河岸邊還有大面積的黃河濕地,一直都處于半開發狀態,常年都是處于四季帶綠的美景,飛鳥滿天飛。著算不算黃河的“家底”?現在洛陽已經開始大手筆的開發孟津了,開發孟津是必須要開發黃河沿岸的旅游業的,借助黃河沿岸的風景可以講的故事太多了,例如黃河岸邊農家樂,黃河濕地公園,黃河岸邊動物園等等,這些題材都是講好黃河故事的優質題材,
2、引黃入洛工程恢復向洛陽市區通水,你怎么看?
洛陽一直以來從南線引陸渾之水入洛。投資2.3億元的浩大“引黃入洛”工程將完成后,洛陽將實現從北線黃河引水入洛,這項工程的實施,使黃河水自黃河小浪底南岸引水樞紐工程自流而出,向南經過穿越邙山的20公里隧洞,被送至位于西工區紅山鄉的澗河支流——金水河水庫,然后通過水庫開閘泄流至澗河,由澗河流入洛河、中州渠;黃河水注入金水河水庫后,另一路往東經邙山渠流入瀍河。
這樣,使得黃河水從北部入市區,盤活了整個洛河以北城市區的水系,不僅確保近期洛陽城生態用水的需求,長遠來看還能解決城區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引黃入洛”勢在必行洛陽市依托穿城而過的伊、洛、瀍、澗4條天然河流和縱橫交錯、相互貫通的人工渠系,自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并付諸實施洛陽市城市水系工程,經過16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以風景如畫的洛浦公園和蜿蜒曲折的新區水系為代表的水系景觀,
但從長遠看,無論是城市生態用水還是生產生活用水,均隱藏潛在危機。生態用水方面,依托穿城而過的伊、洛、瀍、澗4條河流,目前已建成景觀水系長120公里,形成水面900萬平方米,蓄水量2300萬立方米,按照現有水面面積和蓄水量計算,要維持水體流動、水質良好、保持水位,平均每天通過伊、洛、瀍、澗4條河進入市區水量至少要320萬立方米,折合流量約為37立方米/秒,其中滿足水體交換27立方米/秒,滲漏及蒸發10立方米/秒。
而實際情況是除主汛期7月、8月外,伊河、洛河來水量平常不足30立方米/秒,有時甚至出現斷流,瀍河、澗河基本屬季節河,汛期有水,非汛期基本無水。以洛浦公園水面和新區水系為代表的河、渠爭水問題已經凸顯,在河渠水量分配、調度方面已經出現顧此失彼、捉襟見肘的狀況,如不開辟新的補充水源,城區水系勢必將成為臭水溝,
在生產、生活用水方面,目前城區日供水能力約為72萬噸,實際供水量40萬噸左右。看似有所富余,但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和人口增加,現在富余的供水能力很快飽和,在72萬噸/日供水能力中,采用地下水為60萬噸/日,采用陸渾水庫地表水為12萬噸/日。而市區地下水補給水源主要靠伊河、洛河和天然降水,隨著河流上游兩岸城鄉用水量的不斷增加,通過河道進入城區水量在逐年減少,地下水補給量自然也隨之下降,
若持續開采,會出現超采現象,采補失衡會形成地下漏斗,引起地陷、地裂等一系列地質災害和社會問題。陸渾水庫地表水源近期也不可能增加供給,一是陸渾水庫庫容有限,二是作為省管的陸渾水庫,還承擔著向鄭州等其他城市供水的任務。據了解,鄭州在著手啟動“引陸入鄭”工程,從長遠來看,要想滿足洛陽城生產、生活用水需要,唯一途徑就是啟用黃河小浪底水庫向洛陽市城市供水工程。
3、黃河小浪底是濟源的還是洛陽孟津的?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