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和湖北兩省的劃分習慣上是以洞庭湖為界,洞庭湖以南為湖南,洞庭湖以北為湖北,湖北在洞庭湖的北邊,湖南在洞庭湖的南邊。首先河北與河南是以黃河南北而命名的,雖然黃河全都在河南境內,但是基本與北部河北邊界不遠,實際上,漳河才是河北、河南的省分界線。
1、河南、河北與山東、山西、以及湖南、湖北分別以什么為界?
河北與河南、湖北與湖南、山西與山東都是一字之差,那么他們的分界線肯定是與河、山、湖是分不開的,下面我們具體看下分界線到底是什么?一、河北河南的真實分界線是漳河,而非黃河。河北與河南在傳統觀念里是以黃河為分界線的,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方便管理天下,所以將天下劃分為十個道,其中,就包含了河南道、河北道。
就河北道來說,因為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包含了今河北省及其周邊地區,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河南道來說,則因為地處黃河之南而得名,其范圍同樣沒有局限于今河南省一帶。實際上,漳河才是河北、河南的省分界線,漳河流經三省四市21縣市區,長約400余公里,流域面積為1.82萬平方公里。二、山西山東真實是不挨邊的,歷史以太行山為分界線,
現在的真實地理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山西和山東其實是不挨邊的,中間隔著一個河北省,那么山西、山東是怎么來的呢?這要追溯到元朝,元朝時期分為10省,河北、山西、山東是元朝的中心,沒有成為單獨的省份。但了明朝,設置了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山西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的一部分,山東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東省、河北省,以及北京市、天津市,
而這時候,山西、山東大致就是以大行山為分界線的,所以沒有什么問題。三、湖南湖北的分界線是洞庭湖其實是不準確的,湖南和湖北兩省的劃分習慣上是以洞庭湖為界,洞庭湖以南為湖南,洞庭湖以北為湖北,湖北在洞庭湖的北邊,湖南在洞庭湖的南邊。但是兩省的實際邊界線很長,在東部有一段是以長江為界,而邊界的中西部則大都是陸地邊界,
2、為什么有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東山西、廣東廣西?是用什么分界的?
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南、湖北、廣東及廣西8省區中,不相鄰的為山東省與山西省,兩省之間被河北省與河南省隔開!8省區位置圖河南與河北之間的界線西段主要為漳河,冀豫兩省之間的界線東段也只有一小部分為衛河,其余部分為陸地!河南因大部分處于黃河以南而得名,而河北則全部位于當今黃河以北。河北省也基本不屬于黃河流域!冀豫之間界線廣東(粵)與廣西(桂)兩省區之間的界線有一部分是以云開大山為界的,
3、為什么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是相鄰省份,而山東山西卻相隔一個省呢?
這個問題只要分清楚兩點知識就完全可以理解了,首先是這幾個省份之間的界山、界河、界湖分別是指什么,其次是古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有什么區別。只要這兩個問題能夠搞清楚,山東山西之間為何相隔河北、河南省基本上就一目了然了,首先河北與河南是以黃河南北而命名的,雖然黃河全都在河南境內,但是基本與北部河北邊界不遠。而湖南和湖北是以洞庭湖作為省份命名的,洞庭湖是長江上的蓄洪湖,雖然洞庭湖處在湖南境內,但是與洞庭湖相連的長江一南一北將兩個省份區分開來,
所以,這幾個省份都是相鄰省份。我們再看山東省,很多人認為山東山西是以太行山為分界線,山西處在太行山西部沒錯,并且山西東部的界山也的確是太行山,但山東卻與太行山沒有一點關系,甚至相隔甚遠,從地圖上就能看出,太行山是山西與河北、河南的界山,與山東并無交界。雖然山東和山西都帶有“山”字,但是這座山去不是指同一座山,
歷史上的“山東”一詞最先出現時是指關中平原的崤山以東地區,崤山處在今河南三門峽與陜西的交界處。歷史上從關中平原過了崤山、函谷關便泛指東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山東”一說,當時的河南都屬于山東的范圍內,后來幾經朝代變遷,山東逐漸形成了一個行政劃區的代名詞,省份區域面積也基本穩定了下來,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山東省,因為習慣了山東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