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許氏后裔在洛陽發展壯大,遂湊錢興修了這座祠堂。在北宋初年編撰的《百家姓》里,趙錢孫李,孫姓排在第三位,到了明永樂年間,他的五世孫許驁到洛陽旅行,愛上了此處山水,遂在這里落腳,娶妻生子,開枝散葉,洛陽的家族祠堂,小編知道的有這幾個——1.建于清初的李氏祠堂在洛陽高新區豐李鎮豐李村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建于清初的李氏祠堂。
1、洛陽有哪些家族宗祠?
洛陽的家族祠堂,小編知道的有這幾個——1.建于清初的李氏祠堂在洛陽高新區豐李鎮豐李村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建于清初的李氏祠堂。據祠堂內現存碑文記載:豐李村李氏先祖十五世自明初由山西遷至豐李鎮豐李村,清代初期,李姓族人建李氏祠堂,乾隆與道光年間曾兩次重修。祠堂坐北朝南,長方形院落,現存古建筑三座:臨街門樓、拜殿、正殿,
拜殿主體建筑保存完好,殿內有精美石雕六方柱礎四個,上方懸掛著一塊清代木匾額,上題“詒闕孫謀”四字。正殿面闊三間,十二開的木質菱格雕花門,內供李氏家族祖先的牌位,李氏祠堂雖經多次修繕,但雕梁畫棟,古風猶存,為研究古代建筑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2.修建于清末民初的馬家祠堂偃師市大口鎮馬村的馬家祠堂位于村中顯要位置,坐北朝南,是一座修建于清末民初的民間家族祠堂建筑,整體保存完整,
據村里80歲老人馬金堆介紹,馬氏后裔1370年從山西省洪洞縣搬至馬村。清末民初創建馬家祠堂,臨街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曾是馬家私塾,后來做過村里的大隊部、衛生室等,院中東、西廂房對應,正院的祠堂近年進行了翻修。馬家祠堂東西寬11.7米,南北長22.6米,院內有兩通石碑,一通是修建祠堂紀念碑,另一通是復制的清防旱碑,原碑現存于偃師市博物館。
馬家祠堂的建筑形式簡樸,色調淡雅,是我國清末民初祠堂的縮影,極具地方特色,體現了河洛平原祠堂的典型風格,3.建于公元1819年的許家祠堂許家祠堂位于伊濱區諸葛鎮的司馬街,許文正公祠就是許家祠堂。是許氏后裔為其先祖許衡建造的,它坐北朝南,灰瓦紅門。他們都是許衡的后裔,許慶西退休前當過校長,曾主持重修族譜。
他說,司馬街的人重傳統、念舊情,司馬街三里長,一條街上仨祠堂,除了許家祠堂,還有常家祠堂、王家祠堂,其中許家祠堂分量最重,許文正公祠始建于公元1819年,面闊三間,硬山式磚木結構,大殿匾額書“覃(qín)洛同源”,乃清道光年間遺存。檐下有石碑,銘刻著許氏后裔為維護這座祠堂做出的努力:他們捐錢捐物,不遺余力,只為留住血脈之根,
許衡,河南人,元朝思想家、教育家、天文歷法學家,謚號“文正”。在歷史上,“文正”是個稀缺榮譽稱號,只有真正了不起的人,死后方配得上它,比如北宋的范仲淹、司馬光,許衡生于公元1209年,史載,許衡自幼好學,思想深邃。長大后,許衡踏遍河洛,四處求知,思考救國安民之道,傳播知識和真理,很多文學青年視其為偶像,
后來,元朝奪了天下,元世祖忽必烈聽說許衡有本事,召其進京當官。在短暫的為官生涯中,他干了幾件大事,公元1281年,許衡去世。到了明永樂年間,他的五世孫許驁到洛陽旅行,愛上了此處山水,遂在這里落腳,娶妻生子,開枝散葉,洛陽許氏一脈由此繁衍至今。清朝,許氏后裔在洛陽發展壯大,遂湊錢興修了這座祠堂,后來,祠堂門樓被拆毀,門匾被搬到學校當床板,所幸大殿尚存。
2、洛陽孫姓從哪里來的?
謝邀!根據洛陽孫氏家譜上寫到,此支孫氏族人起源自山西平陽府霍州西北孫家溝,一;春秋時衛武公的兒子惠孫任衛國上卿,他的兒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二;楚國有賢臣為敖,字孫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為氏,三;齊國卿士書(敬仲的五世孫,字子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他到樂安,賜姓孫氏,家族名人兵圣,是春秋末期軍事家,齊國人,著兵法「十三章」。
孫子被推崇為兵法的鼻祖,「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學圣典,孫中山(1866-1925)字逸仙,別號中山樵,世稱中山先生,廣東香山縣人。清末,因見國勢日衰,民族危亡,乃喚起同志,共組興中會,為革命救國的團體;后遞改為中國國民黨,被推為總理,致力革命數十年,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終於辛亥一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改國體為民主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