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很多黃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話中融入黃陂話,被中心城區即黃埔路以上的人稱為鄉里話,一家人說兩家話,這個現象的產生,是男人和孩子的生活背景造成的,這一帶是解放前武漢的商業文化中心,有,租了個小門面,是一家人唯一的生活來源,現在這個情況,房租不能少,生意不能做,一家人吃,喝,啦,撒樣樣要開支,還有房貸車貸要還,這就麻煩了。
1、封了這么多天,武漢人還有錢嗎?你怎么看?
封城兩個多月,武漢人從經濟上來說,有的傷了點皮毛,有的傷筋動骨,有的毫發無損。傷皮毛的是那些在比較正規的單位工作,單位的工資是底薪加提成,現在這兩個月沒有上班,底薪是有的,提成就沒有了。如果一家三口和四口都是這樣,那這兩個月的“工資”就是底薪保生活是綽綽有余,只是結余少了些。兩個月沒有上班,傷了一點皮毛,
在這期間,如果一家四口都靠打臨時工來維持家庭生活。在武漢市租了房子,這兩個月沒有收入來源,可房租不能少,一家四口坐吃山空,這就蠻難了,以前賺的錢大部分都用于添置家檔,還有少許結余準備以后的開支打算,可現在面臨這種情況,就沒有辦法了,救急要緊,只有寅吃卯糧了,把準備留著做種子的糧食現在只好先吃了,以解決燃眉之急。
這樣這個困難是可以渡過去,但是傷筋動骨了,還有,租了個小門面,是一家人唯一的生活來源,現在這個情況,房租不能少,生意不能做,一家人吃,喝,啦,撒樣樣要開支,還有房貸車貸要還,這就麻煩了。有這種情況的人也是傷筋動骨的,還有一種人,夫妻雙雙退休,二老自顧自?,F在這樣的情況,養老金是少不了的,因此對這種情況的人來說,他們毫發無損。
2、在城市出生的一些農民工的孩子回到家鄉后都是說普通話,造成一家人說“兩家話”,你怎么看?
在城市出生的農民工的孩子都是說普通話,造成了他們回家以后,大人說老土話,孩子說普通話,一家人說兩家話,這個現象的產生,是男人和孩子的生活背景造成的。老人出生在農村,耳濡目染的都是老土話,自小就是受到這種熏陶,所以就是土話連篇,被人稱作是土包子一個。他們進城以后,秉性難改,鄉音難移,就是在和城里的人接觸時,也是先入為主,學不成普通話。
就是你真正的學成了,回家也不敢說普通話,會被向親們說成是豬鼻子里插蔥,裝象呢。而孩子們呢?因為從小就在城里生活,接觸的城里人很多,尤其是上幼兒園和小學,老師和同學說的都是普通話,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尤其是上了幼兒園以后,和老師同學的接觸機會就更多了,所以他們就很快會適應說普通話。他們回家以后,因為和家里的人不熟悉,也習慣了說普通話,所以他們的語音難改,就只能說普通話了,
3、武漢人究竟說的是什么話?
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漢人是漢口為中心,而漢口是指黃埔路到漢正街一帶。這一帶是解放前武漢的商業文化中心,包括江漢路到漢口長春街的各國租界,武漢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門活車站附近的天聲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學,市16中,市二中讀書,我只知道那時武漢人是以黃埔路以上稱為漢人口,黃埔路以下為鄉下。因此正宗的漢口話是黃埔路以上的,而黃埔以下因靠近黃陂。很多黃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話中融入黃陂話,被中心城區即黃埔路以上的人稱為鄉里話,而武昌話又與漢口話不同。我們老武漢人一聽就分得出來,而漢陽話因漢陽蔡甸人多,話音帶有濃重的菜甸音。
4、為什么有人說四川話和武漢話很像?
我是四川人,第一次坐火車去上海,我在武漢轉車,在候車室里,以及上車后的車廂里,我就像見到了家鄉人一樣的感覺,因為說著差不多的話,只是音調方面有些不一樣而已,從那時起,我就知道了四川話不僅僅是云南貴州和重慶人說,湖北武漢人也說。【01】湖廣填四川明朝末年,張獻忠起義,后與清朝抗衡,張獻忠在四川成都殺了些人,清軍入川時又殺了不少蜀地本地人,其原因大概是寧肯錯殺一千,也不肯放過一人吧,以為所有蜀人都是張獻忠的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