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20年后,中山國又“滿血復活”了。趙軍多路進攻,打了整整5年才滅中山,在入木三分地深刻洞察后,趙武靈王果斷下定了滅中山的決心,趙王將公主嫁給了中山國主,并且生了幾個兒子,長子后來就任中山國主,稱為尚公,趙武靈王派李疵前往偵察中山國情況,扶柳,是中山與齊接境之地,趙攻取此處,就完成了對中山國的包圍。
1、戰國爭霸楚滅越國與趙武靈王滅中山國屬同時期,楚趙對決誰更強?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軍事對決互有勝負。進入戰國時期,三家分晉,三晉互斗,安定下來后趙與楚中間隔著韓、魏。直接斗不起來,各自為縱橫捭闔,走了一點聯姻路線,但無關大局。政治軍事方面,隨著形勢變化,時和時分,分多于和,由于趙、楚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秦。他們之間沒有直接的生死決斗機會,歷史上也就未直接分出誰強誰弱來,
2、你對古代中山國了解多少呢?
我小時侯看過一本書,書名記不清了,據說白狄的故地在隴地,因擁戴夏啟有功,夏啟將宗室女嫁給白狄首領。并將那一支白狄遷至今天的太行山北麓的易水河畔,賜為有易氏!有易氏就是后來的中山國創立者,中山國衰亡之時臣服于趙國,趙王將公主嫁給了中山國主,并且生了幾個兒子,長子后來就任中山國主,稱為尚公。后來趙國滅中山,一部分中山王族逃回隴地,被秦國接納,
3、趙武靈王如果不死于沙丘之亂,能滅了秦國嗎?
確實有人將趙武靈王不能滅秦歸因于他死于沙丘之亂,但這很大概率是不成立的,趙武靈王如果不死于沙丘之亂,也并不能滅了秦國。胡服騎射雖然大幅度提高了趙國軍隊的戰力特別是機動能力,但是,趙國和秦國之間的地緣政治有特殊的地方,傳統的崤函一線,秦易守,趙難攻,自不待言,從以黃河為界相互對峙的秦上郡與趙太原郡一帶邊境而言,趙國也很難措手,
秦上郡與趙太原郡有著漫長的邊境線,這一帶地形復雜,地廣人稀,城邑非常少。秦趙兩軍如果交戰,作戰區域的一個選擇是在秦國境內的河西高原,另一個選擇是在趙國的呂梁山脈以西的狹小平原,無論在河西還是河東,相對狹小逼仄的地理環境使得趙國擅長騎射的新型武裝力量難以周旋,無所用其長,為了親自踏勘從九原(河套)一帶攻入秦國的軍事路線,趙武靈王還有一個佳話,他本人曾經假扮樓緩的隨從親自入秦,秦昭襄王覺得這個趙國使者氣概雄偉,望之不似人臣,待再次邀約,發現已經不見,昭襄王明白過來遂派人去追趕,好在趙武靈王本人既見機又擅騎,便馬不停蹄地逃離秦國。
趙武靈王此次入秦,掌握了相當豐富軍事和地理的資訊,但與之前他的想法相反,此后趙國的戰略重心轉向中山,其中比較大的一個可能就是,趙武靈王通過親自考察發現從九原一線攻入秦國直薄咸陽的難度是非常大的,當初趙武靈王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促使秦國屈從于趙國的壓力,迎立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為秦王(即秦昭襄王),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但是趙國不能對秦國取得戰略優勢,是多重原因決定的,并不僅僅在于立錯了秦昭襄王。
4、戰國歷史上的趙國如何滅掉了“心頭大患”中山國?
趙國的強盛,是從滅中山國開始的,中山國可謂趙國的心腹大患。此國不滅,趙國始終不能強大,在消滅這個心腹之患的過程中,趙武靈王表現出驚人的洞察力和謀略。很難根除的心腹大患中山國是一個“千乘之國”,實力不容小覷,他的領土嵌入趙國中部,使趙國幾乎被分成兩半。由于太行山的阻隔,趙國只能依靠壺口和崎嶇山路維持南北兩部的聯系,
要致富,先修路;要打仗,也要先修路。如果本國交通都被搞成這樣,那趙國拿什么來富國強兵呢?中山不滅,趙國不強,可是,中山國卻很難被滅,1、中山是狄族建立的侯國,其國有獨特的風俗、文化,即或你能攻取他的地盤,一旦大軍退出,統治力度減弱,該國仍可能復國,魏國鼎盛時,曾滅了中山國。可是,僅僅20年后,中山國又“滿血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