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兒”一詞,在重慶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昵稱,父母叫子女、奶奶外婆叫孫輩、主人叫寵物、閨蜜之間互相稱呼、戀人之間互相稱(多為男方叫女方),甚至夜總會里的“媽咪”(也叫領班)稱呼小姐,都會以“幺兒”相稱。現在的崇州人,祖先大部分是移民而來,一些崇州人這是燒給遠在“湖北麻城孝感鄉”的先祖,盡管這一說法仍有待考證,但他們深信不疑。
1、四川人為什么叫父親稱老漢?
關于父親的稱呼,很多地方都不一樣,可謂種類繁多。比如爸、爸爸、爸比、老爸、阿爸、爹、老爹、阿爹、爹哋、爹爹、爺、老子、老竇、老豆、老頭、達達、多桑等等在四川,人們喜歡把父親稱為“老漢兒”,從字面來看,似乎有點不雅,但卻有特定的含義參考《辭海》《現代漢語大詞典》以及古代文學著作語言實例,“老漢”具有多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老年男子。
二是老年男子自稱,三是稱人之父。四是稱人之夫,五是稱人最小的兒子。六是甘肅陜西一帶農村婦女對其丈夫的稱呼,七是在四川、重慶、廣西部分地方方言中指“父親”。四川等部分地區將父親稱為“老漢”,同時也將母親稱為老母,這是一種血緣認同,比老父親更親,能讓父親的威嚴變得平和起來,與兒子成為要好的哥們,讓人能夠感受到四川人在血親相處中的包容、豁達、浪漫,
2、崇州人是哪里來的?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崇州,古稱蜀州,崇慶州,四川盆地上古農耕文明發源地,天府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前206年設立縣制,1994年撤縣設市,西江晚渡客三千10多年前大學畢業,我沒有回故鄉崇州,而是去了浙江沿海。“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在外時間久了,故鄉的風物人情,常常歷歷在目,
長滿蒿草的老城墻、五彩斑斕的罨畫池、梅馨千代的陸游祠,還有大街小巷里丁丁糖(麻糖)的叫賣聲,青瓦屋檐下麻辣鮮香的小火鍋每憶至此,總要沉醉良久。故鄉藏身于成都平原與龍門山脈的相接處,長江支流岷江貼身而過,穿崇州走新津匯宜賓入重慶匯于長江,“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便成為鄉愁最好的慰藉,
《華陽國志》載,秦蜀郡太守李冰建成都江堰后,又疏導出源出龍門山脈的文井江(西河),黑石河、羊馬河、青陽河等河流扇形鋪開,千年的流淌沉積,把這片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哺育成了繁盛之地,“西江晚渡客三千”便是古蜀州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碧水繞城,青山入簾,千年歌飛,1400年前,初唐王勃送一位姓杜的朋友任職蜀州,遙望川西津渡,一掃悲涼凄愴,寫下了“海內存自己,天涯如比鄰”磅礴名句。
800年前,陸游“細雨騎驢入劍門”,謫居蜀州,一掃官場沉郁,“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感嘆“江湖四十余年夢,豈信人間有蜀州”,200年前,崇慶州人楊遇春總督陜甘,平叛西北,保全疆土,一生數百余戰,未曾有傷;1840年,王國英請纓赴寧波,力拒英軍,功敗垂成,血灑東南,其子王钖培繼承忠烈,后戰死安徽定遠。
唐代至今,王勃、杜甫、裴迪、陸游、范成大等名人曾歌詠過崇州或者在崇州生活過,罨畫池、州文廟、古鎮街子、元通和懷遠濃縮了崇州的歷史與人文。他們或代表了川西園林精髓,或保留了川西碼頭文化底蘊,或傳承了明清建筑風采,或收藏著佛學的精深與博大,人依地而養,地因人而名。無論客寓崇州,還是奔走天涯,都與這片土地水乳難分,交相輝映,
少小離家老大回直到去年冬天的一次出差,故鄉才又一次完整地走進我。記憶中,崇州離成都很遠,但此次從機場回家只花了半個多小時,當初離家時,聽說成都準備修繞城高速,這次回來,第二繞城高速已經修到家門口,且已經通車,出口就在成溫邛高速崇州出口附近,后來,同學告訴我,與成都主城區地鐵相連的成蒲快鐵,預計今年底就要建成通車,到時崇州到成都主城區只需要15分鐘,根本用不著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