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燴面還不怎么出名,鄭州市也還沒什么像樣的燴面館的時候,他用快餐的理念,在鄭州市場創辦了“紅高粱”燴面館,在當時的市場引起轟動,每日營業額高達三萬多元。河南面食走不出河南,確實是這樣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河南面食走出河南的艱難,在外地,有個認識的親戚或者朋友,稍微有點做菜的手藝,都想去開個店試試手。
1、為什么在有些城市里,開飯店和小餐館的外地人居多?
開飯店和小餐館都是辛苦活,和去工地上搬磚差不多,但是比工地上搬磚強那么一點,因為開小飯店必須會做菜,也要有自己特色,那樣飯店才可以開的起來,才能賺點辛苦錢。背井離鄉,遠走他方,大多數都是為生活所迫,在外地,有個認識的親戚或者朋友,稍微有點做菜的手藝,都想去開個店試試手。外地人開店不同于本地人開店,能到外地開個小店,人家可是帶著必勝的決心,投入了全部身家的,
2、河南人去東北開餐館,有什么要注意嗎?
網上地域黑太多,絕大多數沒真正投資過。你來投資開餐飲,老東北人表示歡迎,只要你是為百姓服務,市場有足夠的包容性。來之前最好考察一下市場,包括當地人的飲食習慣,競爭對手的市場營銷,做好成本預算,做好發展策略,東北人不善商業,不喜歡華而不實,大部分老百姓不喜歡精雕細琢。給你點建議,僅限于沈陽市場,百姓喜歡大碗大盤能吃飽,喜歡開放喝酒沒壓力,喜歡老板跟消費者打成一片,喜歡接近自己生活習慣的口味,
3、為什么有些人認為河南面食走不出河南?
河南面食里,突出的是面條。有特色的面條,不只是燴面,還有酸漿面、糊涂面、鹵面,更有手搟剩面,就是頭晚剩的手搟面條,早起鍋里連炒帶熱,和著鍋底結成的鍋巴,一起盛到碗里開吃。那個美,跟炒米飯沒有昆仲,有俗話“一碗剩湯面,三斤臘肉也不換”,可見味道之美,河南面食走不出河南,確實是這樣的。記得上世紀末,河南就有個牛人,要把河南燴面打出河南,首選首都,跑去開了燴面館,
結果折戟沉沙,把自己折騰進大牢。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河南面食走出河南的艱難,這個牛人叫喬贏。在河南燴面還不怎么出名,鄭州市也還沒什么像樣的燴面館的時候,他用快餐的理念,在鄭州市場創辦了“紅高粱”燴面館,在當時的市場引起轟動,每日營業額高達三萬多元,這是1995年的事,可是算是國內第一個具有快餐意義的燴面牌子。
三年后的1996年,在鄭州站穩腳跟,也掙到第一桶金,更是取得市場成功經驗的紅高粱,正式向洋快餐發起進攻,不為滅了他,是為樹立起中國自己的快餐品牌,要讓我們的快餐也走出國門,此時的喬贏雄心萬丈,打出的口號是“奮斗三年,要在千禧之年(2000)開店20000家,國外70%,國內30%!”快餐市場志在必得。
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大街,以年租金260萬拿下200平米的店面,揭開進軍快餐市場的序幕,可惜的是跨步太大扯著淡,不到三年就因水土不服而潰敗,隨著喬贏非法集資獲刑,已經蔓延國內70多家紅高粱燴面館跟著銷聲匿跡?,F在分析起來,紅高粱的失敗除去盲目擴張,水土不服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國北方的主食大部分是面食,面條又最普遍。
各地物產和生活習俗的不同,決定著當地傳統的風味,不那么容易接受外來面食,嘗嘗鮮可以,當主食不行。所以,異地的面食再好,也是你那地方的美味,我這里也有自己的美食,靠一個味道統領不了天下。另一個原因還是個味道問題,市場有很多地方美食走出門的成功例子,沙縣小吃、蘭州拉面,保持自己特色,全國一個格式,甘心當陪襯小吃;四川家常菜,重慶火鍋,以本土化的改變爭當美食主角。
河南面食館也開到了很多地方,都沒形成氣候,問題就存在這兩個方面,要么堅持自己的風味不變,我就這個樣子這個味道;要么就要有本土化改變,融合進當地的風味。都做不到,就只有維持著不倒閉,沒有市場競爭力,最后可以這么理順河南面食走出去的思路:嚴格保持自己的風味,河南面食就這個樣子,河南人愛吃的密碼都在面碗里,吸引大家去品嘗和體會這個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