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劇劇目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多達150多個。豫劇原叫河南梆子,早在宋代就有了其前身,河南豫劇是我國著名地方劇種,歷史上稱為河南梆子,也就是到現在河南境內仍舊存活的劇種共有35個,在1947年,蘭州豫劇教育家李戰正式倡導將河南梆子改為豫劇,又先后成立一豫劇團和一豫劇戲校,但因不在豫劇大本營,沒有形成氣候。
1、河南豫劇發源于何地?那個朝代初現的?有多少個代表流派?
豫劇原叫河南梆子,早在宋代就有了其前身。正式形成劇種在清代,清末明初出現規模,現在成為我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豫劇在新中國成立初仍叫河南梆子,在1947年,蘭州豫劇教育家李戰正式倡導將河南梆子改為豫劇,又先后成立一豫劇團和一豫劇戲校,但因不在豫劇大本營,沒有形成氣候。在1951年,中共中央中南局進行戲劇調演,中南局主管文化的副書記鄧子恢看了豫劇后,覺得很好聽,建議把河南梆子改成豫劇,并讓武漢成立豫劇團,去河南選拔演員,
2、河南的豫劇有什么劇目?
河南豫劇是我國著名地方劇種,歷史上稱為河南梆子。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承載著中原文化的厚重積淀,在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廣大中原地區,影響十分廣泛。河南豫劇劇目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多達150多個,共分兩大類,一是古裝戲,二是現代戲。主要劇目有:一、古裝戲《大祭樁》、《淚灑相思地》、《鞭打蘆花》、《三娘教子》、《穆桂英掛帥》、《破洪州》、《花木蘭》、《白蛇傳》、《秦香蓮》、《春秋配》、《拷紅》、《三哭殿》、《血濺烏紗》、《李慧娘》、《下陳州》、《轅門斬子》、《五女拜壽》、《對花槍》、《青天淚》、《劈山救母》、《打金枝》、《五世請纓》、《桃花庵》、《清風亭》、《賣苗郎》、《秦雪梅》、《南陽關》、《鍘美案》、《抬花轎》、《七品芝麻官》等等,
二、現代戲《紅燈記》、《杜鵑山》、《紅色娘子軍》、《村官李天成》、《鍘刀下的紅梅》、《焦裕祿》、《朝陽溝》、《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常香玉》、《我愛我家》、《嵩山長霞》、《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李雙雙》、《調查》、《風雨故園》、《香魂女》、《風流女人、《金雞引鳳》、《馬蜂莊的姑爺》、《倔公公與犟媳婦》、《兒大不由爹》、《劉青霞》、《雙喜臨門》、《娥媚女》、《老子?兒子?弦子》等等。
3、河南豫劇有幾個門派,他們的代表人物是誰?
豫劇以前是按照地域分的,一般分為四個流派,分別為: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還有一種說法是五個流派,再加上一個高調。但是題主問的應該不是這個吧,因為到了后來,大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后,豫劇的地域流派逐漸融合,開始以演員劃分流派,根據一般的分法,豫劇現在的流派,基本上有十三個,分別是陳派、常派、崔派、馬派、閻派、桑派、張派、唐派1、唐派2、王派、高派、牛派、劉派。
陳派的代表人物是陳素真,風格飄逸秀美、精俏鮮活,常派的代表人物是常香玉,風格跌宕起伏、行云流水。崔派的代表人物是崔蘭田,風格哀怨凄苦、蒼涼低沉,馬派的代表人物是馬金鳳,風格珠璣揮灑、一氣呵成。閻派的代表人物是閻立品,風格蘊藉雋永、旖旎嫵媚,桑派的代表人物是桑振君,風格玲瓏剔透、韻味十足。張派的代表人物是張岫云,風格樸實無華、底蘊十足,
唐派1的代表人物是唐玉成,風格蒼涼悲壯、板正腔平。唐派2的代表人物是唐喜成,風格鏗鏘有力、張弛有度,王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素君,風格風流瀟灑、腔柔韻甜。高派的代表人物是高興旺,風格抑揚頓挫、高低分明,牛派的代表人物是牛得草,風格寓莊于諧、傳神寫意。劉派的代表人物是劉忠河,風格古樸豪放、自成一格,正是因為這么多藝術家們,風格迥異,這才會形成這么多流派,這些流派為促進豫劇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4、河南都有什么劇種?
河南省是戲曲大省,在這幾百年間,曾經有近80個劇種先后在河南境內流行,但是由于改朝換代,常年戰亂,新中國建立時只剩下了八個劇種在演出,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鼓勵戲曲文化發展,到了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的時候,參加演出和觀摩的劇種已經達到了23個。上世紀80年代初,經過統計河南省有專業劇團演出的劇種有20個,即豫劇、曲劇、越調、大平調、宛梆、懷邦、大弦戲、柳子戲、二夾弦、五調腔、四平調、落子腔、墜劇、道情戲、柳琴戲、河北梆子、山東梆子、京劇、漢劇、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