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周邊客家人,大部分來著廣東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的客家人聚居區,這里是傳統的南遷客家先民居住地,所以能形成相對一致的客家話語區。潼南塘壩王氏家族(含周邊遂寧、安岳、大足、銅梁、合川的部份王氏)的字輩,后來我又走訪了很多地方,包括常去的龍潭寺,附近的三河場二臺子,木蘭,石板灘,遠一些的簡陽武廟,三臺縣,廣安,儀隴等等等,有意和當地老人聊天,記住了一些信息。
1、你的先輩是從哪里遷入四川的?
湖廣填川時,大多數遷徙到四川的人,必須先到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集合,然后再由官府登記分配,就像是一個移民中轉站,所以,大多數的川人都以為祖上來自麻城孝感,其實未必!歷史上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之說!潼南塘壩王氏家族(含周邊遂寧、安岳、大足、銅梁、合川的部份王氏)的字輩:一仲國正大,文學啟洪先;祖宗維澤裔,永世胤朝元。
自1744年始修入川族譜,一仲兩輩實未入川,因當時各方面條件簡陋,況且文化有限,所修族譜甚簡,再則年久失修、族譜殘缺,曾誤傳是“三槐堂王氏”,而2015年重修族譜時經專業小組人員去鄂湘贛實地走訪查譜考證,核實屬“廬陵太原王氏-贛湘王氏”。祖居太原,唐僖宗中和年間(約在公元883年)從山西太原經蜀入贛,初居廬陵(今江西吉安),
后代某支在“江西填湖廣”時西遷湖南邵陽,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30年),二十七世祖國璽、國銘、國璉及堂兄弟國治從湖南寶慶邵陽仁鳳都經湖北麻城孝感徒居入川,國璽、國銘、國璉落業于潼川府遂寧下安里(即今重慶潼南塘壩),鼎足而居,后代人丁繁茂,在川渝開枝散葉,有遷居于云貴湘鄂粵贛皖者;國治落業于安岳龍臺。重慶湖廣會館有族譜可查,
2、都說“湖廣填四川”,那成都的客家話,也就是土廣東到底是屬于哪里帶過來的語言?
作為一名贛州客家人,同時也是歷史愛好者,我在成都讀大學時候,到洛帶游玩就被當地老人的客家話震驚了,相似度70%以上。后來我又走訪了很多地方,包括常去的龍潭寺,附近的三河場二臺子,木蘭,石板灘,遠一些的簡陽武廟,三臺縣,廣安,儀隴等等等,有意和當地老人聊天,記住了一些信息:最多:據傳來自廣東,具體哪里大多不知道了,但是有老人提到梅州,也有提到韶州(韶關)其次:來自江西。
個別能記得來著贛州(虔州),在龍潭寺趕集遇到過幾次,再次:來自汀州(今福建長汀上杭一帶),在二臺子聽兩位老人提到過。所以結論是:成都周邊客家人,大部分來著廣東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的客家人聚居區,這里是傳統的南遷客家先民居住地,所以能形成相對一致的客家話語區,贛南粵北的丘陵地帶,和成都天回山-龍泉山脈一帶地形非常相似,包括山里的紅土地,很多果樹蔬果方便種植,這也能理解為什么很多客家人千里遷徙后,選擇到這里安家,直到現在,已經三百年。
3、客家人是北方遷移的,但北方人不說客家話而南下的說嗎,為什么?
去年,河南省史學界10位教授級學者一致反對羅香林“客家人是中原衣冠南渡的后裔”學術觀點,原因之一是“中原地區從古到今沒有客家方言”。那么,客家方言是怎么形成的呢?1996年,筆者創作和拍攝15集電視片《中國客家人》時,對全國5個省區58個縣區客家人集聚地進行了采訪調查,大量的史料傳說,地方志都表明:客家人是南宋滅亡時,大批宋人逃亡閩贛粵交界山區,與畬瑤土著人融合而成。
另據民國史學家呂思勉,王國維《中國民族史》研究,畬族瑤族苗族三族同源,都源于西漢初年的湘西武陵蠻,武陵蠻又是什么人呢?據考古學家柴煥波《武陵山區古代文化概論》考證,武陵蠻其實是躲避秦亂的楚國人后裔。因山區人滿為患,盜搶成風,被西漢初年長沙國王吳芮征伐疏散,后來演變成苗瑤畬三個民族,但有共同的信仰,祟拜盤瓠為祖先。
4、包括客家學者謝重光、房學嘉在內的有些人反對客家人的“五次大遷移”等傳說,是真的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