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說的躬耕于南陽,說的是南陽郡的隆中。其一,從求學的角度看,南陽當時的宛城,被稱為陪都,帝鄉,是僅次于洛陽的大都市,其三,從南陽臥龍岡的地名,武侯祠中的著名景觀諸葛草廬遺跡看,隆中對應該在南陽,因為南陽在東漢時期的廣泛知名度,諸葛亮言“躬耕于南陽”,不僅是很明晰的表達,更是孔明光復漢室這一雄心壯志的潛在反映。
1、有的史學家研究《隆中對》認為是龐統出的。諸葛亮借用,北伐違反《隆中對》嗎?
諸葛亮百無一用,《隆中對》不論理論與實踐,都是失敗的。第一,曹劉孫三家,劉備兵力最弱,荊益分兵致使劉備更弱,取敗之道;諸葛亮設想的兩路北伐,是書生臆想,結局是首尾不顧,關羽人死地失,第二,荊州為吳魏夾擊,沒有戰略縱深,加上關羽剛愎自用,焉能不敗!第三,曹操平定北方后,南下與孫權必有一戰。劉備應該隔岸觀火,坐收漁利,同時進取漢中,
2、三國時期的隆中在哪里?著名的隆中對出自何處?
咱們先來看看《三國演義》怎么說的?元直走馬薦諸葛一章說,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后,其父名珪,為泰山郡丞,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二把手,可惜早卒,諸葛亮只好跟著叔叔諸葛玄生活。諸葛玄與荊州的劉表有舊交,就投靠了劉表,于是,把家安置在襄陽,可見,諸葛亮小的時候,在襄陽的隆中生活,這一點沒有任何懸念,
他的老丈人黃承彥就是襄陽士族,門第很高。然而,諸葛玄死后,亮與弟諸葛均躬耕于南陽,嘗好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曰,臥龍先生,此人乃絕代奇才。以上為《三國演義》中的內容,《三國演義》雖有虛構成分,我倒覺得,關于諸葛亮的身世說的很有道理。所以,很明顯,如果真有三顧茅廬一說,那三顧之地,在南陽臥龍岡,更為合理,
其一,從求學的角度看,南陽當時的宛城,被稱為陪都,帝鄉,是僅次于洛陽的大都市。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岡,結廬躬耕,一邊交友讀書,以待時機,應該合情合理,《三國志》也記載,孔明與博陵崔州平,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等人為密友,其它人務于精純,只有孔明獨觀其大略。如果諸葛亮一直在襄陽隆中隱居,能交到這樣的朋友嗎?其二,從地理位置看,隆中在襄陽西南二十里,須過漢水,離新野較遠,
況且,襄陽是劉表的大本營,劉備能繞過襄陽前去訪求人才,不怕劉表起異心嗎?南陽離新野就比較近,孔明敢在宛城的北邊,方城的博望坡埋伏,表明曹操并未在宛城駐軍,所以,劉備才能到南陽三顧茅廬。其三,從南陽臥龍岡的地名,武侯祠中的著名景觀諸葛草廬遺跡看,隆中對應該在南陽,另外,劉禹錫的《陋室銘》家喻戶曉,其中有名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難道劉禹錫搞錯了,該打屁股,顯然不可能,可見,一千多年前,臥龍岡是以諸葛廬而聞名天下的。再說,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有人說,當時隆中屬于南陽郡,也就是習鑿齒所著《漢晉春秋》所言。要知道,隆中在漢水以南,有沒有資料表明南陽郡管轄到漢水以南呢?我還沒有查證,總之,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死之前,諸葛亮住在襄陽西南的隆中。
3、《隆中對》中的隆中,現在屬于什么地方?
襄陽的“隆中”是襄陽人習鑿齒“號曰”出來的,因為他就是那么隨口一說,并沒有真實的存在,所以隆中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位置。從襄陽西北到襄陽西南,大約有七八個之多,方位、距離差別非常大。最終固定到襄陽西南三十里也即現在這個位置,大約在明末清初,也就是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毀了襄簡王墓地后,古隆中才在襄簡王墓地落地生根,
4、“隆中”到底是今河南南陽還是湖北襄陽?
如果不是諸葛孔明,世上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隆中這個地名。諸葛亮畫像(清代南薰殿本)惠劍摹繪之所以有題上的疑問:到底屬于今河南南陽還是湖北襄陽?其實涉及到古今以來行政區劃的變遷,悠悠三國往事,一轉眼已過去近兩千年,兩千年的歷史變遷是很巨大的,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隆中這個地方在兩千年時間里,也經歷了多次政區歸屬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