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就算劉備打到許昌,消滅了曹操,劉備也不會廢漢獻帝自己稱帝的。曹操看看地圖就會明白,曹操不是不提心,而是做好了萬全之策的安排,劉備或者劉表不敢打,或者沒有能力打到許昌的,因為在許昌的東南和西南分別有曹操的兩個軍事基地,一個是宛城,另一個就是汝南,宛城、汝南與許昌共同組成一個鐵三角戰略防守姿態,劉備或者劉表根本就打不進來的。
1、如果劉備打到許昌一統天下,會不會干掉漢獻帝自己稱帝?
廢漢獻帝,是在曹操死了之后,曹丕繼位后發生的事。那個時候,劉備就已經死了,以曹操的能力,在他活著的時候,劉備是不會打到許昌的,當時的劉備還是沒有這個實力的。退一步說,就算劉備打到許昌,消滅了曹操,劉備也不會廢漢獻帝自己稱帝的,三國時期,天時地利人和,劉備只占了一個人和,如果劉備這么做了,人和也就沒有了。
2、如果劉備取得了許昌,他會甘做臣子嗎?
這個問題應該是,劉備能不能做漢獻帝的臣子?而不是甘心不甘心做臣子!如果不能做,甘心也沒有用!這就要回到當時的歷史現實,找到東漢滅亡的根源,答案就清楚了,我的結論是,劉備做不成漢獻帝的臣子,假如他甘心做,他就不會成為三國中的一支!理由是,東漢滅亡是統治基礎的喪失,劉備所代表的政治勢力,根本不是東漢的菜!東漢滅亡的根源東漢是以士族豪門集團,為政治基礎的帝國,實施的是皇權與士族豪門的共治天下結構。
不過到了東漢末年,隨著士族豪門對選拔機制的壟斷,士族豪門走向腐朽和沒落,與此同時,他們與外戚集團、宦官集團、以及崛起的寒門士族集團等政治勢力,形成錯綜復雜的利益斗爭。東漢帝國就是在這種無休止的斗爭中,逐步走向沒落,表面上看,何進引董卓進京是根源,其實那只是推到帝國大廈的一只手而已,沒有他,東漢也會倒塌。
那么,劉備做漢獻帝的忠臣,能力挽狂瀾,改變現實嗎?我們就要看,劉備能不能架構起東漢帝國的政治基礎,讓士族豪門重新崛起?還是扶立新的政治勢力?誰才是未來帝國的政治基礎政治基礎肯定不是扶立起來的,而是水到渠成,破繭化蝶,沒有哪一個政治勢力,會憑空而現,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從東漢末年的社會結構看,上述四大勢力,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肯定不行,在西漢時期就已經驗證過了,
是豪門士族集團重新崛起,還是寒門士族成為新生力量?其實,三國史就是豪門士族集團,與寒門士族集團的斗爭史!結果,統一天下的是士族門閥集團,即士族豪門集團的升級版!士族豪門集團既沒有簡單復辟,寒門士族也沒有走向前臺。劉備代表的是什么勢力三國魏蜀吳,其實都是寒門士族的代表,至少不算豪門士族,豪門士族的代表袁紹、袁術、劉表、劉章等等,都敗在了寒門士族集團手下。
也就是說,歷史的發展,決定了豪門士族集團被淘汰的命運,不過,在舊豪門士族被埋葬的同時,更強大的門閥集團卻在戰火中慢慢長成。劉備所代表的寒門士族,為什么最終失敗了呢?歷史還沒有為寒門士族走上前臺做好準備!直到隋唐,隨著皇權的成熟,科舉制應運而生,門閥集團作為皇權的保姆,被踢出歷史舞臺,寒門士族才成為帝國的主人,
東漢以來,劉備所代表的寒門士族,注定是豪門士族的附庸。所以,三國只是寒門士族的一聲吶喊,一次短暫的走秀臺,劉備做到了東漢的臣子嗎其實,并不是寒門士族支撐皇權,而是皇權催生了寒門士族的崛起。也就是說,強大的皇權基礎,不再需要門閥集團等政治勢力的扶持,可以走向獨立,乃至獨裁的時候,才是寒門集團破殼化蝶的時機!如此看來,劉備所代表的的寒門士族,能支撐漢獻帝的皇權嗎?顯然不能!皇權依然離不開政治勢力,而寒門士族太弱小了!回到題干,答案就有了,
一是劉備與漢獻帝,從政治勢力上就不匹配,就像一個小學生,非要去應聘技術總監,力所不能為。二是即便劉備占據許都,他與漢獻帝不同的階級立場,必然會產生不可調和矛盾,劉備如果逼自己“甘心”,只怕離死不遠了!三是回到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一個僵死的舊體制,想枯木逢春幾乎不可能,通常是大破大立,推翻重建,才能擺脫原有的羈絆,東漢無可挽救!四是權力和人性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劉備除了對東漢僅剩的一點忠君道德說辭外,還有什么理由忠于漢獻帝?“甘心”的說法不符合人性,少拿道德的帽子壓人,那都是劉備攻擊曹操的手段而已,一旦他代替曹操,做得未必就比曹操“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