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收入)這是博士入職后的收入,我們來談談在讀博士的收入。(博士收入的學科差別)比如讀歷史的博士,同樣是北大的,一年拿到九萬就不是普遍了,我國目前有多少博士估計沒人統計過,即便在教育部門有數據,似乎也從沒見怎么公開過,博士的收入完全看情況,區別很大。
1、博士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
博士的收入完全看情況,區別很大。有的是學科差別、有的是學校差別、有的是能力差別,千差萬別,前幾天和一個剛畢業兩年的博士吃飯,他說這兩年買房子、裝家花了八十萬。我說哥你除了安家費二三十萬之外,年工資也就十來萬吧,他說是哈,不過我這兩年項目經費到了六十萬左右。他說我的同事不是人才引進,而且沒項目,現在就壓力很大了,
(博士收入)這是博士入職后的收入,我們來談談在讀博士的收入。1、學科差別不同學科博士的收入差別很大,比如北大光華的博士,除了各種補貼與導師發的經費外,論文影響因子乘以1000也是收入。許多每年能拿到十幾萬,(博士收入的學科差別)比如讀歷史的博士,同樣是北大的,一年拿到九萬就不是普遍了。2、學校差別不同學校博士的補貼差別很大,
清華的平均補貼在五六萬左右,像南開、復旦這樣的學校補貼在兩萬左右。上次和一個武大的老師吃飯,才知道那的博士補貼在4萬左右,高于很多學校,目前來看,中山大學的博士上漲幅度最快,深圳大學也不錯。(不同大學補助差別很大)3、能力區別同一學科的博士收入差別也很大,以前見一個朋友,他要延期一年,很發愁,不是發愁論文,是發愁錢,沒有補貼了,怎么辦?另外一個就屬于另一個極端,前些日子哭窮說沒錢、物價高,最近已經開始籌備買房子了。
2、博士畢業一般能發多少篇文章?為什么?
答題/帥小西De--期待為您解惑!就我熟悉的博士來說,大部分是3-4篇文章畢業的,少量5篇 ,和部分網友的觀點有點類似,即兩三篇文章就像博士畢業不容易。想要了解“博士生一般發幾篇文章畢業”,就得明白他們為何要發表小論文?最大的理由就是“畢業需要”,學校畢業要求中,一定數量的小論文是博士生畢業的前提,而且得和博士學位論文的小章節對應。
相對來說,學校對小論文的質量要求不高,是按大學科門類制定的,其次,學院會細化院內幾個專業的博士畢業要求,如限定文章層次,如中科院三區、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的文章才計入畢業條件。也許,有人會問:學校和學院的博士生畢業要求,會有什么大的差異嗎?差異肯定不會太大!但是,2篇和3篇這樣的1篇文章的要求之差就能讓不少博士生無法畢業,被迫延期,
之前,上海大學2014級的博士研究生柴麗杰狀告學校不發學位證(有畢業證),已走完答辯流程(5票通過,0票反對)。事實上他符合學校要求(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至少2篇三級期刊論文),未達到的是《經濟學院研究生學位授予科研量化指標》(3篇),小西也覺得柴麗杰博士律師的說法是正確的,即學院指標不合法,學校行政不作為。
換句話說,如果按照學院的規定不授予其博士學位,就相當于學院架空了學校的規定,注:圖片來源于網絡,非舉例的柴麗杰博士答辯。但是,現實中博士生想要畢業,必須得達到學院的條件,而不是更簡單的學校要求,為什么呢?因為不滿足學院要求的話,是不會安排預答辯和論文送審的。在答辯前期的過程中,學院是繞不開的,通常,不少學院的理工類博士畢業要求是“123”,即一篇一區,或二篇二區,或者三篇三區。
這個“123”也是目前國內普通雙非高校引進人才的最低條件,低于此條件畢業的,部分會選擇進站博士后,2年內達到要求后再入職。另外,在這個過程中有個關鍵因素沒有提及,即更為主觀的“導師要求”,簡單的說,學校、學院的“嚴格要求”是否合理不談,起碼不止一個人得遵守,說的直白些,就是再苦再難,都會有個伴,而導師則不同,不同博導對自己學生的畢業要求設置差異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