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說的就是湖北人。四川方言和湖北黃岡(麻城一帶)的方言比較像的重要原因,徐壽輝部下的明玉珍一部攻入四川,并且在四川稱雄,明玉珍是湖北隨州人,他的部隊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等他在四川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稱王之后,不少湖北的難民蜂擁而至,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湖北人入川。
1、有人說四川方言和湖北黃岡(麻城一帶)的方言比較像,為什么?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約600字,閱讀需2分)方言是歷史文化的突出表現,因此方言相似的地方,毫無疑問,在文化上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有人注意到四川方言與湖北黃岡地區的方言,不僅很多發音相似,并且有不少的俗語都是通用的。更能說明這兩地之間有文化方面你的關聯,一個最直接的解釋就是,在歷史上,兩地有過移民往來。
而最大的可能,就是湖北黃岡遷往四川,這就是歷史上出名的“湖廣遷四川”大規模的“湖廣遷四川”在歷史上有兩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元代末年,戰火四起,元軍久攻四川不下,因此每攻下一地,就屠城立威。“軍所至,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造成四川人口銳減。徐壽輝部下的明玉珍一部攻入四川,并且在四川稱雄,明玉珍是湖北隨州人,他的部隊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等他在四川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稱王之后,不少湖北的難民蜂擁而至,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湖北人入川,
正如當時人記:“元季大亂,湖湘之人往往相攜入蜀”。第二次“湖廣遷四川”的高潮是在明末清初,“張獻忠屠蜀”的說法,大家都不陌生,不過這個說法值得慎思。張獻忠這個地方一霸,只能盡可能的維護好地方的人口與發展,像劉皇叔一樣愛民,才是割據政權正常的表現,屠蜀而令自己成光桿司令,用腳趾頭想都不可能,最有可能的是清人污蔑張獻忠,掩蓋其鐵蹄蹂躪蜀中之事。
蜀地經此戰亂,又一次人口銳減,清初為了發展農業,鼓勵周邊省份遷入四川,湖廣是最大的人口遷出地。有學者根據《光緒廣安州新志》中移民記載而統計出:“湖北黃、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占60%。”正是這一次大規模的“湖廣遷四川”,使得四川的方言,帶上了湖廣的味道,這也正是題中所言:四川方言和湖北黃岡(麻城一帶)的方言比較像的重要原因。
2、為什么有些陜西人說湖北話?
陜西商洛,柞水,鎮安,安康旬陽,白河,嵐皋,十堰竹山,竹溪鄖西等地有說江淮官話黃孝片,口音極接近黃岡浠英羅,安徽金寨!據黃岡多家族譜記載!元末明初,或明中未期,黃岡浠英羅蘄有大量移民沿漢水北上,至安康,商洛一帶繁衍生息!麻城紅安新州一帶沿漢水長江北上西進,進駐重慶四川一帶繁衍生息!是為湖廣填四川!云貴川一帶語音,黃岡人基本能聽懂!,
3、你有沒有接觸過湖北人?湖北人在你印象里怎樣的?為什么?
有一句俗語:“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說的就是湖北人。指湖北人聰明,難以對付,湖北人自己也有一說:“奸黃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漢川,三個漢川佬,敵不了一個天門苕,”意思是說湖北人的精明,會算計,尤其是這幾個地方人的厲害,實際上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古時,湖北就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在近代,黃岡是著名的將軍縣,天門是有名的“僑鄉”、“狀元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