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最大的三個官職排名
聯(lián)合國職員中的最高職位是聯(lián)合國秘書長,由安理會推薦、聯(lián)大選舉通過。秘書長之下還有副秘書長、助理秘書長以及秘書長特使等職務,均由秘書長任命。
聯(lián)合國普通職員的職位分三個等級,即:
一、高級官員D級(Director),聯(lián)合國高級管理人員,分為D—1、D—2兩個級別,要求有多年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D類屬于領導類職務,部分是在聯(lián)合國內(nèi)部一級一級晉升上來的,另外一部分則來自各國直接派遣,比如我國各部委派駐到聯(lián)合國的工作人員。
二、業(yè)務類官員P級(Professional),分P—1至P—5五個級別。P類則是聯(lián)合國的中堅力量,因此,對于想加入聯(lián)合國的年輕人而言,最常規(guī)的方式,是參加聯(lián)合國的YPP考試(即青年專業(yè)人員考試)。
三、一般事務類人員G級(GeneralService),分G1到G7七個級別,主要是秘書、服務和安全人員,其中G1至G3級別最低,多面向公眾招聘,通過簡單考試即可,但對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定要求,而G5至G7多為內(nèi)部調動和升級。G類屬于基礎性崗位,大多是行政、秘書等輔助性雇員,一般從機構所在國當?shù)卣衅浮級職員如果希望轉成P級職員,則必須通過聯(lián)合國內(nèi)部舉行的一年一度的考試。
2. 中國最大的三個官職排名表
古代對人的地位和職業(yè)名稱劃分的等級可以用“三教九流”來形容,“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分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九流”的說法,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雜家、農(nóng)家、陰陽家、縱橫家等學術流派,后來人們把宗教、學術中的各種流派統(tǒng)稱之為“三教九流”;隨著時間的推移,九流泛指那些從事各種行當?shù)娜恕?/p>
上九流:一宰相,二尚書,三督撫,四藩臬,五提督,六鎮(zhèn)臺,七道臺,八知府,九知州
中九流:一流醫(yī)生,二流金(算卦賣卜),三流飄行(賣寫書聯(lián)),四流推(測字),五流琴棋(挾琴賣藝和擺棋贏錢),六書畫(賣書畫),七僧,八道,九麻衣(看相)。
下九流:一流王八(妓院老鴇),二流龜(縱妻不貞騙人漁利者),三流戲子,四流吹(吹鼓手),五流大財(跑馬賣解耍大把戲者),六小財,七生(剃頭匠),八盜,九吹灰(販賣煙土和開鴉片煙館)
3. 中國最大的官職排行
在封建社會里,皇帝雖然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但一個人的精力畢竟的有限的,需要有人鋪助來處理大量朝政,以便于維護其封建統(tǒng)治。而宰相就是那個對君主負責,總攬政務、主持朝廷日常活動的人。古代的宰相是最大的官。
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同的朝代,宰相的名稱和職權也不盡相同。秦漢時期時,有宰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秦漢時期的宰相幫助皇帝處理朝廷日常務事,權傾一朝。他們不僅影響了封建君主的思想行為,甚至可以對皇帝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東漢時期的宰相稱為司徒,雖然表面上也掌管政務,但實權卻由尚書掌握。到了惰朝時期,設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仆射都是宰相。宋代的宰相稱為同平章事、參知政事。到了明朝,設立了內(nèi)閣大學士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務,大學士成為了實際上明朝的制度,拜大學士為宰相。后來,雍正皇帝設立了軍機處,任命皇帝的親信為軍機大臣,由他們按照君主的旨意草擬詔令、任免官吏,于是軍機大臣就成了事實上的宰相。
4. 中國所有官職排名
三品以上算大官,而且是超級大官,特別是唐宋時代,三品以上的不多,而且以養(yǎng)老為主,也就是真正掌握權力的三品以上的更少。兩漢和明清稍多,不過有實權的三品以上的大官,不管在什么朝代,都是大官。
三品到五品是中級官員,一般太守(也就是現(xiàn)在地級市的市長的樣子)都是五品以上的。在唐代五品以上入了士族。也就是當官當?shù)轿迤罚瑑鹤泳陀惺a蔽的權力了。可以直接當官或者有入太學、國子監(jiān)以及地方上的官學的權力。
中下級官員就是五到七品。七品是縣令,在中央,六科給事中、侍御史這些官員都是六七品。其實六七品的官已經(jīng)有一些權力了,甚至權力很大(比如中書門下的一些低級官吏,官品雖低,權力實大)。但是在地位上來說,并不算很高,他們很難給自己的子弟以蔭蔽。
七品到九品就是小官了,一般是助手,就是不會是一個部門中最大的官,比如是什么丞啊,什么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