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治方面的原因后周時期都城在開封,趙匡胤登機做皇帝的時候,滿朝的臣子幾乎都是后周的舊臣,大家所有的人在開封都置辦了產業,對遷都之說沒有興趣。開封作為宋朝的都城,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主要總結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在北宋的中后期,和北方的契丹人相對來說還算和平,再沒有更多的軍事壓力的情況下,宋朝的皇帝對遷都也失去了興趣。
1、宋朝的皇陵在哪里?北宋和南宋的皇陵在哪里?
宋朝根據都城遷移被歷史學家分為北宋和南宋,其中北宋都城外開封,南宋都城在臨安(南宋法定首都依然是東京開封)。其實歷史上并無南北宋這樣的說法,記載宋朝的歷史是《宋史》,宋朝皇陵主要包括位于河南省鞏義市的北宋七帝八陵(含宋太祖父親的永安陵),和浙江紹興的南宋六陵(不含宋徽宗永獻陵,也在紹興)。宋朝是我國封建王朝里唯一國祚超過300年的朝代,
其帝陵(主要是北宋皇陵)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自宋陵開始,后來的明清都沿用了皇陵集中埋葬的制度。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南依嵩山,北臨洛河,共有帝陵8座,后陵22座,以及寇準、包拯等文臣武將,皇親貴胄墓葬千座,占地156平方公里,是我國三大皇家陵墓群之一,分別包括宋宣祖永安陵、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昭陵、宋英宗永厚陵、宋神宗永裕陵、宋哲宗永泰陵八座帝陵!宋陵各個帝陵布局統一,分別由鵲門、乳門、神道(石像生左右對稱排列共有23對)、闕庭、鎮陵大將軍、上馬石以及宮城(置東南西北四個神門,神門外各有石獅一對,正中是帝陵陵臺,陵前有宮人一對)。
帝陵西北為附葬的皇后陵(后陵1-3個不等),規格和帝陵基本相同,但是建筑規模只有帝陵的1/3,后陵在往北就是陵墓的下宮(主要供祭祀、管理皇陵的人居住)。一般來說,單個帝陵(含后陵)規模都在1500畝(1平方公里)的樣子,兆域在3000-4000畝不等,北宋滅亡后北宋皇陵遭到金軍和“偽齊”的大肆破壞,地面建筑在元代被毀,好在陵區是官地禁止耕種。
民國時期陵區成為耕地,北宋帝后陵各個建筑夯土遺址保存完好。目前宋仁宗永昭陵根據考古勘測和歷史記載已經修墓地面建筑,宋太祖趙匡胤永昌陵和宋英宗永厚陵都已經開始陵區整修。北宋皇陵里的宋真宗永定陵和宋仁宗永昭陵已經對外開放,南宋六陵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包括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紹陵,以及宋徽宗永獻陵和宋哲宗孟后陵等!因為南宋帝王都有收復中原歸葬鞏縣的想法,所以南宋帝陵規模普遍偏小,諸多帝陵面積僅有2.25平方公里,和北宋皇陵的156平方公里相比可謂是極其寒酸。
2、宋朝歷代皇帝認識不到開封的弊端嗎?
關中地區飽受戰亂,水土流失嚴重,開封因其地理優勢,有利于經濟發展,唐朝滅亡以后,五代都沒有延續唐朝在關中地區建都,而是以開封為都城,宋太祖黃袍加身建立宋朝以后,依然定都開封,當宋朝國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宋太祖已經意識到開封的弊端了,但是還沒有來得及解決就去世了。后世之君或許也能認識到開封的弊端,但是他們都是守成之君和亡國之君的底子,沒有魄力和能力可以去解決這個問題,
一、開封的地理劣勢開封處于河南東部,中原腹地,一馬平川,到哪里都很方便,這樣的地方作為都城,經濟發展肯定是極好的,但是不利于軍事防護體系構建,無險可守,只能依靠大量軍隊全方位防護。本來只要定都開封的國家一直強大的話,壞處反而會是好處,軍隊出動效率高,能夠快速打擊敵人,但是偏偏宋朝在統一各國后面對的是強大的草原帝國——契丹,
契丹人擁有草原人的狼性,時刻在盯著中原這片肥肉,但是有燕趙一帶天然屏障的存在,還做不到想來就來,正愁吃不到肉,后晉石敬塘為了當上兒皇帝,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自此中原大門徹底向契丹敞開,居高臨下、虎視眈眈,宋朝雖然對其他割據政權擁有地利優勢,但是對于契丹而言就有點夠嗆了,宋朝沒有了燕云,也就無法打造強大的騎兵軍團,只能靠步兵來對抗契丹的草原騎兵,追又追不上,跑又跑不掉,一副被動挨打的局面,開封就很不占優勢了,靠步兵對抗騎兵,最好的辦法就是依天險而守,偏偏開封是一馬平川!二、宋朝皇帝對開封的認識宋太祖是馬上得天下,對于山川地理形勢還是很有眼光的,在他基本完成統一之后就琢磨遷都到洛陽,但是一直被他的弟弟趙匡義和京都貴族們阻攔,宋太祖看著大家反對太過激烈,也就緩了下來,想著一步一步來,就像他的杯酒釋兵權一樣,用最穩妥的辦法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