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很多大城市一遇暴雨就長時間積水,也就不難理解。大城市里突然下場暴雨,路面短時間內有積水其實正常,降雨導致國內城市積水嚴重的直接原因是,需要檢討的是,降雨導致積水頻繁成災甚至造成人員傷亡,避免暴雨導致積水成災,不是說單純把排水管網標準升高就行。
1、為什么一下大雨!城市積水會這么嚴重?
大城市里突然下場暴雨,路面短時間內有積水其實正常。需要檢討的是,降雨導致積水頻繁成災甚至造成人員傷亡,比如2012年夏天的北京,立交橋下積水超2米,車主在鬧市的大馬路上溺亡。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目前降雨導致國內城市積水嚴重的直接原因是:中國城市的排水系統建設與維護,未能跟上近些年中國城市開發的步伐。首先要清楚城市為什么得重視下水道建設,
在農村,雨水降下來會直接滲入土壤。而城市里,鋼筋水泥大馬路,絕大多數雨水留在了地表,城里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留給綠地公園水域的面積越來越少。排水管網系統,也就是俗稱的下水道,面臨越來越大的排水壓力,下水道一直有個國家建設標準。1949年以后,這個標準一直給定模糊的范圍,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排水專家周玉文曾經告訴我說,最早的排水設計規范規定,一般地區可以選擇從0.25年一遇到2年一遇暴雨的管網標準。
之后幾十年中國升級過幾個版本,包括從0.33年一遇到2年一遇,從0.5年一遇到3年一遇。到現在,根據最新的國家標準,一般地區的管網是從1年一遇到3年一遇,雖然標準有給定范圍,但國內城市建設長期重地上、輕地下,絕大多數城市選擇了管網建設的下限,也就是0.5年一遇、1年一遇來設計。也有一些特殊地區除外,比如,國家級黨政軍行政辦公區作為“特別重要地區”,要求能對付的暴雨標準是10年一遇。
另外,市級黨政軍行政辦公區、重點功能區、不耐水浸泡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事辦公區、重要基礎設施等作為“重要地區”,選定5年一遇的標準,相比之下,發達國家一般要求雨水管網設計在5年一遇暴雨標準以上,且管網標準通常是按照匯水面積、地面透水能力、地下空間狀況綜合確定。整個排水防澇體系的規劃、建設基本上比較完善,
在城市排水系統的管理水平上,發達國家也要拉出國內一截。建設標準、施工理念、管理技術等各種問題累積在一塊,就形成了國內脆弱的排水系統,國內很多大城市一遇暴雨就長時間積水,也就不難理解。當然,避免暴雨導致積水成災,不是說單純把排水管網標準升高就行,有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市排水系統做得很好,碰上極端的大暴雨天氣,還是會遭殃。
2、現在很多這樣的現象:城區一旦下一場大雨,街面道路就積水,對此你怎么看?
很多人喜歡拿國外與國內比,我就在想,這些人是真的不懂,還是假裝很明白?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還不足1000萬人口,再看看中國的城鎮人口,建設稍微好點的三線城市人口就超過這個數字,試問人家的城建規劃是怎樣的?但在看看國內,200萬、300萬、500萬的城市人口多如牛毛,難道以為修建城市排水系統不花錢的?而且,各位想沒想過,中國的發展速度就像火箭一樣,從改革開放到如今,這幾十年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中國發展的迅速。
這也是別的國家無法復制的,但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會存在一些弊端,這個弊端在城市排水方面尤其突出,很多人只喜歡拿結果去比較,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發達國家,兩者有可比性么?以日本、美國為例,他們的城市排水系統,用了近半個世紀去建造才有了今天的規模。試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才多少年?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幾乎每天都在變化,從傳統百貨到現在的商超經濟體,從有線通訊到現在的無線網絡覆蓋,從現金支付到無現金支付,從綠皮火車到高鐵,這其中的每一項轉變,都意味著背后有國家和企業付出巨大的資源來建設,
而且國家已經很努力的在改善我們的居住環境了,而城市排水系統建設不完全,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為什么有些人總是喜歡用結果去互相比較,有可比性么?(圖上為80年代的美國街頭)(再看看中國80年代的街頭)咱們回顧下過去,上世紀80年代國內是什么樣子?再看看80年代的美國是什么樣子?這有可比性么?(圖上為2019年的中國,上海)圖上為2019年的美國,紐約)兩者看上去還是有些區別,但已經無限接近,無論是生活水平、科技發展,雖然依然落后于美國,但在發展速度方面,我國堪稱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