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看來,合肥有很多的優點,但是也有不少的不足。有的人覺得合肥特別好,有的人覺得合肥特別垃圾,要說安徽省外的外地人對合肥有什么印象,作為安徽人不好表態,但是身邊還是有不少朋友在外地做事,多多少少還是知道一點外省人對合肥的印象,有雄心壯志當然是好的,不過希望這雄心壯志是為了安徽的未來發展的越來越好,而不是僅僅是為了合肥和南京誰更有優勢。
1、一個普通的縣城,有多少名公務員?
一個常住人口70萬左右的縣級行政區內,大約會有100左右一級行政單位,15個左右的鄉鎮建制機構。黨委內設機構、政府組成部門(40個左右)和鄉鎮黨委政府,按照“三定方案”都有公務員編制,每個單位平均20個左右。四大班子領導加上上述單位,公務員大約在1200人左右,但還有50個左右的政府直屬一級機構,有的還有一些獨立法人二級機構,全部使用事業編,大約會有2000人左右。
2、外地人對合肥有什么印象?
要說安徽省外的外地人對合肥有什么印象,作為安徽人不好表態,但是身邊還是有不少朋友在外地做事,多多少少還是知道一點外省人對合肥的印象,應該說,多數極端的看法都是本省內部在外省務工者的看法。有的人覺得合肥特別好,有的人覺得合肥特別垃圾,其實對于多數外省人來說,如果沒有來過合肥,真的沒什么太多的印象,最大的印象應該就是安徽省會。
除此之外,就沒什么好說的了,什么科技高地,大湖名城的綽號,我想還是等到合肥真的在某些領域證明了自身的存在感之后再去談論這些吧。要說安徽省內的外地人對合肥有什么印象,這個可能不同的地級市和縣城區別還是很大的,實話實說,安徽沿江及皖南的城市的人,流動到合肥做事的不是很多,多數都去了滬寧杭或者蘇錫常。而皖北的幾個地級市,在合肥做事的外地人總體上要多一點,
當然,之所以這樣也并非皖南人不愛安徽,瞧不上合肥,皖北人就怎么貢獻青春給安徽,這是地理位置所決定的。皖南和沿江的地級市到滬寧杭相對便捷,因而外出務工多半都出省了,而皖北的幾個地級市,周邊也沒有更好的去處了,去西邊,是半斤八兩的河南,去北邊,就是徐州或者山東了,也不比合肥繁榮到多少,去江浙,可能稍微有點遠,
所以同為安徽人,不同的地區,在合肥的外地人應該比例差異還是非常大的。外地人對合肥有什么印象,在筆者看來,合肥有很多的優點,但是也有不少的不足。首先,拋開什么吸血,合而肥之的氣話不說,合肥這個城市發展的確實很快,這是事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省會發展的好,省會發展的快,當然是好事。不過除了省會,下面的兄弟城市是否發展的達到應有的水平就不多說了,
優先發展省會沒有毛病,尤其是合肥這樣一個地位尷尬的省會。合肥不同于武漢和成都,湖北人和四川人出門打工,不管是北京、天津方向,還是滬寧杭方向,還是珠三角方向,都有點遠,留在本省的省會是最好的選擇,而安徽則不然,安徽人出門打工,絕大多數都去滬寧杭了。這里筆者沒有貶低合肥的意思,不過這確實是事實,合肥現在論收入,也許和下面的地級市相比有點優勢,但是再看看合肥的房價,毫不夸張的說,合肥的吸引力甚至還不如蕪湖,
所以作為安徽人,筆者希望合肥發展要立足于實體產業,立足于真正的高新產業,而不是打著創新高地的牌子賣房子。筆者更希望安徽能像長三角那樣,早日遍地開花,其次,合肥的雄心也確實不小。作為南京和武漢之間的“醬油”,特別是面對著東邊的南京,合肥一度是自身都被納入了南京都市圈之中,雄心勃勃的合肥焉能心甘情愿在武漢和南京之間永遠的打醬油,三分巢湖,修建地鐵,米字型的鐵路樞紐,引江濟淮。
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合肥可以說是一年一個小臺階,幾年一個大臺階,不僅縮小了和南京的差距,也在本省確立了難以趕超的優勢。作為安徽省GDP最多的城市,合肥已經是身后的蕪湖,馬鞍山,安慶,滁州的之和,當然了,這樣大的首位度未必是正常的現象,不過不管正不正常,合肥正在陶醉在快速發展的喜悅之中,有雄心壯志當然是好的,不過希望這雄心壯志是為了安徽的未來發展的越來越好,而不是僅僅是為了合肥和南京誰更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