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年勾踐的女兒嫁給了楚昭王,生的兒子后來做了楚惠王,這把寶劍很可能是當時的陪嫁,后來傳給了江陵楚墓的墓主人。據說圍觀的農民聽說挖出了寶劍,湊上前看得時候忍不住用手摸了下青銅劍,手就被瞬間劃破了,65年12月25日,在湖北江陵發掘的兩座楚墓中的一座內發現了一把鋒利無比的青銅古劍。
1、信陽楚墓出土的寶劍,主人是誰?有何依據?
2016年12月初,信陽城陽城址18號戰國楚墓曾因在墓內隨葬的陶鼎中發現牛骨頭而引發關注,也被網友稱為“牛肉湯大墓”。12月19日,其保存相對完好的內棺被整體打包,移入城陽城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的實驗室內,經過考古專家和科技人員的前期檢測和準備,內棺2016年12月30日被打開后發現一把古劍,雖然劍鞘沾滿泥土,但當它被小心翼翼地拔開后立刻顯出凜凜寒光,跨越2000多年仍然锃亮無比,十分鋒利,讓現場考古人員無比震撼,
2、古時候的寶刀寶劍真的可以削鐵如泥嗎?
任何一個時代的兵器都代表著當時工業技術的最高領域,我國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就代表著冷兵器時代的最高鍛造技術。“越王勾踐劍”雖然距離現代已經過去兩千余年了,但據說它依然鋒利無比,一刀下去能輕松鋸開一米高的白紙,真可謂是“削鐵如泥”,它的鍛造工藝和方法,時至都還是一個謎,就算是現在的技術也難以達到當時的水平,我們不得不為當時祖先們的聰明才智而感到折服。
3、“越王勾踐劍”為什么埋了2000多年,出土后還鋒利無比呢?
1965年12月25日,在湖北江陵發掘的兩座楚墓中的一座內發現了一把鋒利無比的青銅古劍,這把劍有多鋒利呢?當時有人做過實驗,一次性可劃破26層紙。這把寶劍在出土時是插在木制劍鞘中的,當把青銅劍從劍鞘中抽出時,寒光一現,誰也沒料想到這把寶劍居然光潔如新,據說圍觀的農民聽說挖出了寶劍,湊上前看得時候忍不住用手摸了下青銅劍,手就被瞬間劃破了。
這樣一把稀世寶劍是誰的呢?在寶劍的劍身一面鑄有兩行鳥篆銘文:(此處省去8個字),但是誰也看不懂。于是便請專家們來辨認劍身上的文字,這一鑒別不得了,居然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位歷史人物,這把劍的主人便是越王勾踐,原來,劍身上的8字銘文為:“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器碎銘文,因此這把劍就被定名為“越王勾踐劍”了。
有些人或許會覺得很奇怪,為什么一座楚墓中會出現越王劍,因為當年勾踐的女兒嫁給了楚昭王,生的兒子后來做了楚惠王,這把寶劍很可能是當時的陪嫁,后來傳給了江陵楚墓的墓主人。劍長55.7厘米,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的正面鑲嵌有藍色玻璃,背面鑲嵌著綠松石。綠松石在古代中國很常見,但是早期玻璃卻是非常罕見的,所以,劍身上鑲嵌的玻璃同樣為越王勾踐劍增色不少,
越王勾踐劍之所以被稱作是國寶,除了名人效應,便是由于它的制作工藝。越王勾踐劍的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銹蝕,以保持花紋的艷麗,但是,越王勾踐劍也并非完全就是原樣,也是氧化、被銹蝕了。據推斷,劍最初的顏色應該是銀白色的,越王勾踐劍復原圖古代的青銅器,主要是銅與錫的合金。
在濕潤的空氣下會氧化生成銅銹,這是很自然的化學反應,越王勾踐青銅劍的主要成份有銅、錫、鉛、鐵和硫等,銅錫配比很合理,但這都不是越王勾踐劍為什么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都還鋒利無比的原因。越王勾踐劍的制作工藝固然非常高超,但是,不吹不踩,它之所以能光潔如新的真正原因其實與當時的埋葬環境關系更密切一些,這座楚墓建在一片平坦的崗地上,地下水位很高,所以,這把寶劍很可能在入土不久就長期浸泡在水中,隔絕了氧氣。
4、「越王勾踐劍」為什么在湖北荊州出土?真的是送給楚國的陪嫁么?
1965年越王句踐劍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這件出土文物隨后可就出了大名,直到如今,它也陳列于湖北省博物館當中,而且旁邊就是句踐老冤家吳王夫差用過一把矛頭,它的名氣之所以這么大,首先是因為它的主人,句踐,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出名。第二,這把劍出土時,依然鋒利,而且寒光凜冽,歷時兩千余年,竟然毫不銹蝕的痕跡,使得人們十分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