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文廟郟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孔廟和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郟縣城內東南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初訪郟縣三蘇園時所拍照片】郟縣距離汴京又不是特別近,中間隔著許昌,這使得郟縣又比較安全,之所以選擇郟縣,而不選擇鄭州和許昌等,很大原因在于郟縣與京城汴京特殊的距離。
1、蘇軾為何葬在河南郟縣?
蘇軾一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家在西南的他,去過西北的鳳翔,到過東北的密州,北方的定州,東南方的徐州、杭州、揚州、蘇州、湖州,還曾希望定居常州,結果偏偏選擇葬在名不見經傳的汝州郟縣,這是為何呢?難道,僅僅因為郟縣有類似蘇軾故鄉的“小峨眉山”?據蘇轍的敘述,蘇軾選擇葬在“嵩山下”,并未明指郟縣。而蘇軾葬于郟縣,除了它位于嵩山腳下,風景絕美,境內有山類似故鄉峨眉山之小峨眉山,
蘇轍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說,蘇軾本希望葬于眉山父親蘇洵墓旁,只因山長水遠,沒法歸葬故鄉。而郟縣境內有“小峨眉山”,葬在這里,仿佛葬在故鄉,這種說法,挺文藝,不過,更深層的原因顯然不在此。更深的原因是郟縣特殊的地理位置,蘇軾研究《周易》,著有《東坡易傳》,他知嵩山一帶,風水甚好,所謂“土厚水深”,如葬于此,子孫定會繁盛,
故而,選擇葬在嵩山之下。嵩山一帶,最好的一帶,多半被趙宋皇族,王公貴族占據了,郟縣風水尚佳,低調但不失為寶地,故而成了蘇軾兄弟意中的長眠之所。之所以選擇郟縣,而不選擇鄭州和許昌等,很大原因在于郟縣與京城汴京特殊的距離,郟縣距離汴京不遠,子孫在此蕃息,距離政治文化中心較近,能夠方便獲取生存發展的資源。這是蘇軾兄弟不愿歸葬四川的最大原因,
【2013年初訪郟縣三蘇園時所拍照片】郟縣距離汴京又不是特別近,中間隔著許昌,這使得郟縣又比較安全。徽宗崇寧黨禁時,蘇家子弟被禁止到京畿四輔之地,如果選在鄭州和許昌,一旦政治迫害繼續,蘇家子弟將又要流離失所了,蘇軾身后,新黨依舊把持朝政,但對蘇轍等人并未繼續進行殘酷的打擊。因此,蘇轍閑居郟縣與汴京之間的潁昌府(即今許昌),
2、平頂山市郟縣有什么好玩的?
1三蘇園景區三蘇園景區位于郟縣縣城西北約20公里處,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與其弟蘇轍、其父蘇洵(衣冠冢)的墓地。“三蘇”葬郟后,文人墨客紛紛來此瞻拜,留下了許多體裁不一、風格各異的碑刻題詠,與“三蘇”一起,組成了郟縣特有的人文旅游資源,2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廣闊天地知青園景區范圍6平方公里,于2001年12月動工興建,目前已建設和修復的景點有: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廣闊天地博物館、毛主席手跡碑、知青之家、知青舊居、知青橋、知青井、知青壩、知青游樂園等景點。
3郟縣文廟郟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孔廟和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郟縣城內東南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既是郟縣的學宮,是典型的左學右廟建制,又是郟縣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會各界祭拜孔子的專祀廟宇。另外到郟縣品嘗美食是必不可少的,千年古縣,長壽之縣并非浪得虛名,早上豆腐菜,中午饸饹面,晚上燉三寶,還有郟縣紅牛肉,是中國八大良種牛之一,茶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