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往低處流,真正想在某個下流地域挖一個龐大的人工湖來攔截洪水,是有點困難的。人工挖的公園湖可以搞水產養殖嗎,踏火在廣東工作也見過不少利用公園里人工開挖的魚池來養殖食用魚或是做釣魚場的情況,但是不能說所有的魚池都適合這樣利用,在我打工的地方就有一個人工湖,占地150畝,投資20億,現在已經投入使用。
1、如果我們在撒哈拉沙漠中間挖一條河道,造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泊,會發生什么?
有人已經認真思考過這種可能性了,那就是蓋塔拉洼地項目。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提議通過一系列隧道將地中海海水引進蓋塔拉洼地,這一設想最早是由阿爾布雷希特·彭克在1912年提出的。到了1964年,一個更激進方案出現了:通過用于和平目的的核爆炸來將海水灌進蓋塔拉洼地,另一個方案是使用隧道掘進機,這個方案似乎更能被大家接受。
一個世紀以來,這個項目并沒有任何進展,那么,如果它最終獲得了批準會怎么樣呢?幾十年后,這里將形成了一個12000平方公里的湖泊——和安大略湖差不多大,假設海水灌入后蓋塔拉洼地的海拔變為海平面以下60米。由于這一地區幾乎無人定居,所以也不會有人需要為此搬家,從地中海引來的海水可以用作水力發電。最基礎的水力發電量為315兆瓦,
如果建設抽水電站這些水利項目的話,最高發電量可以達到1.5千兆瓦。這個發電量足夠為一個大城市供能了,除此之外,它還會帶來其他生態和經濟效益,它將為埃及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和肥沃的生存空間。借鑒荷蘭浮地的做法,可以從附近的土地中挖出海鹽,這為農業和水產養殖提供了大量機會,肥沃的土地上將會出現新的城市,這片不毛之地也將重新煥發生機。
2、在干旱的北方多修水庫人工湖,會不會改變干旱的局面?
明確回答:不會,因為北方干旱的根本原因不是水庫少,而是降雨少,缺乏有效降雨的情況下,就算把北方全部修成水庫,也沒什么作用,這就好比在問,多給窮人辦理銀行卡,會不會改變他們貧窮的局面是一樣的,另外,即便近兩年北方的降雨量有所增多,也不可能通過修建人工水庫來全面改變北方缺水現狀,因為北方缺水已經不再單純指地表水,地下水的短缺同樣已經很多年了,否則也就沒必要耗費巨資修建南水北調。
可能問題提出者認為,水庫、人工湖多了,水分子蒸發自然而然也就多了,那北方的降雨量就會有所增加,這樣的理解大錯特錯,除非北方的人工水庫加起來能與海洋面積媲美,否則基本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因為,形成地球降雨的水分子,近90%是由海洋貢獻的,陸地湖泊占比量不足10%,顯然我們不可能將北方全都變成人工水庫,所以這個邏輯不成立,這個想法也不現實。
另外,為什么說北方缺水根本原因是降雨呢,其實降雨的背后關系到氣候,全世界陸地都被海洋包圍著,但世界不同緯度陸地的降雨量截然不同,我國南方的降雨量顯然要不北多太多,這是因為在地球環流、季風、高低壓等作用下,全球水分子的移動有指向性,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春夏季我國南方會迎來梅雨季節,從華南開始向北最遠可影響華北,但過了江蘇北部、山東南部,能量就大大減弱了,不是地球缺少水分子,而是副熱帶高壓北上過程中,隨著北方溫度降低而衰弱了,這種情況下北方降雨自然變少。
最后,北方缺水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水資源過度利用”,進入新紀元以來,我國不管是工業發展、農業發展,還是人口數量,都呈倍數激增,尤其是華北平原,各種重工業基地,各種農業種植基地,都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來作為基礎,當人類生產活動的取水量遠遠高于降水量以后,那出現的情況就是水庫干涸、江河斷流,甚至如上面所說,出現地下水位嚴重下降,而我們還普遍缺乏節水意識,這種情況下,再修建一萬座水庫又有什么用,
3、人工挖的公園湖可以搞水產養殖嗎?
人工挖的公園湖可以搞水產養殖嗎?現在在城里稍微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周邊都會修有公園,這種公園通常都是免費供人們休息和游玩,里面一般都是種一些花花草草之類的,講究一些的可能還會修有魚。一些管理得好的公園在魚池中還會養有一些錦鯉之類的觀賞魚類,有一些則是空著或者是雜魚成群的,那么再來看一下你所說的問題,人工開挖的公園湖可以搞水產養殖嗎?對于這一問題則也要看情況來論,因為不同的地方或人工湖因水源和管理方不同,其要求也就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