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股力量下的荊州,在劉表仁愛的治理下,荊州進入一種安居樂業的氛圍。孫權為了得到荊州的戰略目標,一而再,再而三的接受劉備的要求,可以想象一下荊州對于東吳的重要性,荊州的丟失讓劉備損失的不僅僅是以荊州為點的周圍廣袤地區,還有豐足的軍需物資基地,”“這里的”其主”就是指劉表,蘊含著諸葛亮對劉表的評價,是他多年觀察劉表的總結。
1、三國的荊州究竟是誰的?
三國時期的荊州是誰的。如果按照嚴格意義上來講,魏蜀吳三國并立之際,那荊州是屬于吳國和魏國共同擁有的,東漢時期的荊州共有七個郡。南郡、南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江夏郡,雖然荊州的行政區劃在東漢末年被改來改去,但荊州大體的區域是不變的。到最后三國并立的時候,魏國所占據的,是原本南郡的一部分,以及南陽郡全境。
其余的幾個郡,都是屬于吳國的,但如果從東漢末年算起,那么毫無疑問,荊州是漢室的,是劉家的。東漢靈帝年間的荊州刺史名叫王睿,但王睿只是給漢室打工的,所以王睿名義上是提領荊州,但實際上荊州是靈帝的。后來靈帝駕崩,董卓亂政,漢獻帝劉協登基,時間也就到了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原荊州刺史王睿吞進自殺,董卓上表請立劉表為荊州刺史,
至此荊州正式進入劉表時代。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漢室衰微,逐漸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握,荊州也就慢慢變成了劉表的私產,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前夕。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劉表死后,蔡夫人主政荊州,舉州投降曹操,此時的荊州曾短暫的屬于曹操,當然這包括江夏郡劉琦所部。后來曹操赤壁大敗,荊州徹底淪為曹孫劉三方拉鋸戰的主戰場,
2、劉表匹馬入荊州之前,荊州是怎樣的狀態?
《三國演義》中徒有虛表的劉表,早年也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他匹馬入荊州,在人地生疏,豪強林立的他鄉,居然站住了腳跟,這個經歷,頗似當年的光武帝劉秀。事實上,劉表對東漢末年的政治格局影響很大,沒有他就不可能有后來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劉表這位過渡性人物,很值得人們關注和研究。劉表赴任荊州之初,這地方亂象叢生,
劉表憑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在極短的時間內,將荊州牢牢抓在手中。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從這場治亂中,我們又能洞悉哪些讓人驚嘆的幕后真相呢?荊州亂局漢獻帝初平元年,時任長沙太守孫堅,與頂頭上司荊州刺史王睿發生激烈沖突,孫堅憑借武力,逼王睿吞金自殺,孫堅逼死王睿后,又殺了南陽太守張咨,與流亡到南陽郡魯陽縣的袁術聯合,奔赴洛陽,征討董卓去了。
掌握漢帝國最高權力的董卓,為了拉攏天下士族階級的心,他下令為兩次“黨錮之禍”遭受迫害的士人解禁,劉表就是“黨錮之禍”中的太學生領袖之一,他被董卓舉薦為新任荊州刺史。劉表是西漢宗室后裔,漢景帝之子魯恭王劉余之后,不過中間隔了一個東漢,他這位宗室僅剩下一個士族子弟的身份了。劉表世居山陽郡,此刻遠赴荊州,兩眼一抹黑,
更讓人膽寒的是,荊州此刻已經成了東漢帝國的“化外之地”,各地豪強林立,有的干脆殺了當地長官,奪了官印自己坐堂。荊州最北邊的南陽郡,太守被孫堅殺害,地盤被他送給了袁術,孫堅離開長沙后,當地豪強蘇代,強占了官府,自立為太守。有個叫“貝羽”的,占領華容縣,自封縣令,《后漢書》和《三國志》,用了四個字形容荊州的現狀——宗賊大盛。
所謂“宗賊”,就是以家族勢力為根基的賊,他們的目的不是打家劫舍,而是掌控地方政權,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豪強士族集團”,也就是說,荊州當時已經演變成,由若干豪強勢力控制的割據狀態,是“州中獨立王國”、“郡中獨立王國”。劉表這個外鄉人,手上掐著朝廷的委任狀,居然無法上任,很有可能,他在赴任的途中,就被這些豪強勢力干掉。
年僅五旬的劉表,一點不“徒有虛表”,他拿出了驚人的勇氣,喬裝化名,單人匹馬,一路潛行,突然出現在襄陽附近的宜城,奇跡般地上任了,上任只是第一步,讓官印發揮效用,他才是真正的荊州主人,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劉表治亂其實劉表治亂的手段很簡單,就四個字——以“賊”制賊!劉表上任不久,就召見了三位名人:蒯良、蒯越和蔡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