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元氣論,萬物的產生、滅亡和發展變化都是元氣循“道”而運動的結果,氣為萬物之精微,完全連續而無處不在,唐代柳宗元提出“龐昧革化,惟元氣存”;明代王廷相稱“天地未判,元氣混沌,清虛無間,造化六元機也”,均為對漢代元氣說的繼承與發展中醫里所說的元氣是什么意思。
對于元氣一元論,哲學體系稱作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準確來講是無法用現代的唯物和唯心來定義古代思想的,因為現代哲學的唯物和唯心是指的人們能看到的物體和感知到的信息,而元氣一元論時代把事物看做一個整體,概況為道、器文化,道氣也是存在的物體,器也是物體,不存在唯心
元氣學說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自然觀學說,對于我國古代科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元氣學說對于西方科學的發展以及理解現代物質結構理論都有啟發作用。有人曾把張載的元氣論與近代科學奠基人之一——17世紀的法國大科學家笛卡爾的以太漩渦理論,進行詳細比較,發現兩者驚人地類似。而現代科學中的電場、磁場、引力場以及電子、質子、中子等概念,都與“以太”有關。人們還認為,要理解現代場論的深奧知識,中國古代的元氣學說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發。在今天科學最發達的美國和歐洲,也有一些科學家在研究包括元氣學說在內的中國古代思想,以促進東西方的科學文化交流,增進對于物質結構的理解
中國古代樸素的“元氣論”認為“元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本質、最原始的要素,其源頭可認為是老子的“道”。按照元氣論,萬物的產生、滅亡和發展變化都是元氣循“道”而運動的結果,氣為萬物之精微,完全連續而無處不在。氣聚而成形,變為有形色的實物,氣散則復歸于太虛,表現為實物的消亡。——北宋張載云道家修煉中,元氣是人體的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所以元氣本質上支持者生命的存在,沒有元氣,就沒有生命
4、荀子提到過沒有,“元氣”這個詞始見于漢代哲學著作。如《鹖冠子·泰錄》:“天地成于元氣,萬物成于天地”;《論衡》:“元氣未分,渾沌為一”,“萬物之生,皆稟元氣”;《白虎通義·天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唐代柳宗元提出“龐昧革化,惟元氣存”;明代王廷相稱“天地未判,元氣混沌,清虛無間,造化六元機也”,均為對漢代元氣說的繼承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