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胡椒也叫鲊胡椒(意義是米粉或玉米粉制作)是湖北的特色食品,其實里面并沒有胡椒,只有辣椒,比較常見的做法如下。后人還用紅色魚肉炸魚丸子,和雞肉、豬腰子、豬肚燴菜,成為荊州宴席名肴,蕭代流落荊州城,被“聚珍園”老板留用傳授技藝,從此,八寶飯便成為荊州的名肴而名播四方。
1、干炸胡椒怎么做好吃?
炸胡椒也叫鲊胡椒(意義是米粉或玉米粉制作)是湖北的特色食品,其實里面并沒有胡椒,只有辣椒,比較常見的做法如下:1、先把洗凈曬干的玉米磨成玉米糝或把大米洗凈,曬干水分后磨成碎米粒;2、清洗干凈紅辣椒并瀝干水分,摘掉辣椒蒂,剝好大蒜;3、雙手帶上橡膠手套,將瀝干的紅辣椒和蒜瓣用刀剁碎,分多次撒上鹽來腌制剁好的辣椒蒜瓣;4、約15分鐘后,碎辣椒瀝干水分,伴入玉米糝(或碎米粒),攪拌混合,再等上五分鐘就可以裝入壇子或罐子里了;5、混拌好的炸胡椒裝壇時,一定要將之壓實,再蓋好蓋子,隔絕空氣。
2、荊州有什么好吃的美食?
荊州/沙市地區的八大名肴其歷史源遠流長,二千年前的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就在今天的荊州北約五公里處,楚人多喜食魚,京都魚肴也就極為豐富了。其中一家魚館生意相當不錯,老板專有養魚池,以活鮮招徠食客,一年炎夏時節,生意突然清淡起來。池中鮮魚太多,反倒死了不少,店主一時舍不得丟掉,干脆撈出來去刺,沖凈污漬剁成肉泥,加豆腐和蛋清做糕。
再灑上白酒去腥,入籠清蒸,蒸熟后,一股魚香充滿廚間。老板高興了,次日叫廚工把魚糕切成塊狀,澆上各種作料再蒸,放到門口出售,竟被食客一搶而光。從此,這家魚館專營特色魚糕,發了大財,在制作中,廚工又不斷改進,質量越來越好,曾譽滿京城,連皇親貴戚也派人前來購買。世代相傳的“荊州魚糕”是用白色魚肉制作的,它潔白晶瑩、鮮香無比,很有楚地風味,
后人還用紅色魚肉炸魚丸子,和雞肉、豬腰子、豬肚燴菜,成為荊州宴席名肴。盛筵之上,白色魚糕和紅色魚丸交相輝映,特別引人注目,激發人的食欲,要是能品嘗一次荊沙魚糕和魚丸,一定會使你終生難忘的。魚糕因此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開始成為楚宮庭頭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宮廷菜,據說乾隆嘗過荊沙魚糕后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后來魚糕越做越精美,人們用魚和肥膘肉做糕,再用豬肉、山藥等制成肉丸。肉丸墊底,魚糕放在上面,最后以肚片、腰片烹炒蓋帽,多菜共碗,俗稱“花糕”、“雜燴丸子”,至今都是荊州一帶的紅白喜事宴席上的頭道菜,由此可見,荊沙魚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飲食習慣而經過幾千年的積淀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據有關報道“荊沙魚糕等上榜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八寶飯:相傳為清末慈禧太后御廚蕭代所創制。蕭代流落荊州城,被“聚珍園”老板留用傳授技藝,從此,八寶飯便成為荊州的名肴而名播四方,八寶飯主要原料是糯米、紅棗、蓮子、苡仁米、桂圓肉、蜜冬瓜條、蜜櫻桃、桂花糖等。先蒸制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色澤光亮,油而不膩,甜而不厭,素有“淺盞小勺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美譽。
早堂面:是沙市著名的傳統早點,已有百年歷史,關于早堂面的來歷,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是在1895年沙市開埠后,當地一面館老板根據這里的碼頭工人因從事體力勞動喜歡吃油水厚重食物的特點,制作了這種油厚碼肥、湯鮮味美的面條。由于碼頭工人多在凌晨時分到面館吃面后上工,故得此名,早堂面的制作十分講究,面館的老板半夜就開始了忙活,用活鱔魚、老母雞、五花肉、豬大骨、鯽魚熬湯。
為了防止魚刺混入湯中,鯽魚還用專用的布包包裹,先以武火煮沸,再以文火慢熬,那火紅的爐火舔著鍋底,鱔魚、老母雞在大鐵鍋里翻滾。蒸氣升騰間,這些食物的精華被濃縮到一鍋乳白色的高湯里,將高湯放入煮熟的堿水面,再放入用肉皮加七分肥的五花肉燉成的小碼子;然后是手撕的雞脯肉絲、切成薄片的精瘦豬肉、炸得酥香松脆的鱔魚骨頭等大碼子;最后還要撒上一把噴香的本地小蔥,才與已經等得迫不及待的食客們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