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個春秋的艱苦試驗,袁隆平把兩年來獲得的科學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寫出雜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4期上,引起了國家科委領導的高度重視袁隆平怎樣發明的雜交水稻,上個世紀60年代,湖南省安江農校早稻品種試驗田,青年教師袁隆平被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優異,穗大粒多。
上個世紀60年代,湖南省安江農校早稻品種試驗田,青年教師袁隆平被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優異,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細地數了數稻粒數,竟然有160多粒,遠遠超過普通稻穗。興奮的袁隆平給這株水稻做了記號,將其所有谷粒留做試驗的種子。第二年的結果卻讓人很失望,這些種子生長的禾苗,長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時間也有的早,有的遲,沒有一株超過它們的前代。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據蒙德爾遺傳學理論,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應該不會分離,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靈感的火花來了:難道這是一株天然雜交稻?而當時權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雜交優勢。從這時開始,袁隆平下定決心不為權威所限,通過科學的研究揭示出水稻雜交的奧秘和規律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塊試驗田里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稻,便萌生了要搞雜交水稻研究的大膽設想。雜交水稻研究屬于世界性難題。因為傳統理論認為,水稻為自花授粉植物,沒有雜交優勢。袁隆平立志要攻克這道世界難題。要研究雜交水稻,首先必須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認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雜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尋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須在水稻吐穗揚花的時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尋覓。從1964年6月開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帶著妻子鄧哲踏遍了安江農校實習農場和附近生產隊的所有稻田,終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艱苦試驗,袁隆平把兩年來獲得的科學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寫出雜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4期上,引起了國家科委領導的高度重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