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導致了地球上總有某些地區退潮。在東莞的朋友們可以松崗碧頭站乘坐地鐵11號線,就可到達,東莞往北靠近廣州,向南毗鄰深圳,東去可以到惠州,這幾個城市,都靠海邊,東莞來海邊玩,就推薦虎門的威遠沙角炮臺,深圳的深圳灣公園、大梅沙海濱公園、楊梅坑。
我們知道,一杯水的表面嚴格來講并不是一個平面,因為水分子受到的力不能夠完全抵消時,就會呈現出我們看到的曲面,也就是“中間的水”都到“四周”去了。大海的退潮也是一樣的,潮汐現象是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其形成源于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先說月球。雖然理論上,可以把地球和月球看做質點,地球受到月球的萬有引力就是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而此向心力對應的慣性力與此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所以地球質點受力相互抵消,保持靜止。但實際上地球的體積很大,受月球的萬有引力就會大于所受對應的慣性力,這兩個力不能抵消,那么海水就會有漲潮發生,如圖,離月球最近和最遠的部分海水同時會有漲潮發生。這就使本應是球形的海平面微微呈現出紡錘體形狀,這就導致了地球上總有某些地區退潮。但因為海水水體的巨大,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區不是同時漲潮和落潮,而是根據地形、洋流、等等具體的特點,在一天的不同時間內,發生了漲潮和落潮,
2、大海退潮后海平面下降,海水哪里去了?
海水由于月球和太陽引潮力的原因,會出現漲潮和落潮,月球雖比太陽質量小,因為它離地球近,其引力要比太陽大得多,大約是太陽的2.17倍,其他天體的影響很微小,這也是牛頓萬有引力的原理。在地球上的同一時刻,海水有漲潮的地方,也一定有落潮的地方,問落潮時海水去哪了,答案是,海水總量沒有減少,只是向反方向運動了,引成了反方向的漲潮,
其實不光是海水有漲落,固體地球本身,也會因引潮力而發生變化,只不過變化沒潮漲潮落讓人看得明顯。固體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彈性—塑性形變,稱固體潮汐,簡稱固體潮或地潮,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漲落與進退,稱海洋潮汐,簡稱海潮。當海水漲潮達到最高度后,水位在一個短時間內不漲也不退,這一短時段叫做平潮,
3、大海什么時間漲潮和退潮?
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潮漲潮落現象,在白天的稱為潮,夜間的稱為汐,合稱“潮汐”。因海岸線朝向不同,海潮一般每日漲落兩次,也有漲落一次的,潮汐分很多種。因為月球與太陽都對地球產生萬有引力作用,所以潮汐不僅表現在海岸的水位上,隨著地球自轉與月球繞地旋轉,引力同樣作用于地球大氣層和固體巖石圈。
只不過人們很難感受到這種潮汐,只有精密儀器或者對低軌道衛星會產生影響,而海洋潮汐就非常明顯了。且與人們的生活、經濟活動、交通運輸等關系密切,因而習慣上將潮汐一詞狹義理解為海洋潮汐,其中由太陽引起的大氣潮汐稱太陽潮,由月球引起的稱月球潮汐。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陽近,月球與太陽引潮力之比為11:5,對海洋而言,月亮潮比太陽潮顯著,
大洋底部地殼的彈性和—塑性導致潮汐形變,會引起相應的海潮,即對海潮來說,存在著地潮效應的影響;而海潮引起的海水質量的遷移,改變著地殼所承受的負載,使地殼發生可復的變曲。氣潮在海潮之上,它作用于海面上引起其附加的振動,使海潮的變化更趨復雜,當太陽和月球同在地球的一側,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會引起天文“大潮”,在農歷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陽和月亮在地球的兩側,太陽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會引起“大潮”;在月相為上弦和下弦時,即農歷的初八和二十三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發生了“小潮”,故農諺中有“初一十五漲大潮,初八二十三到處見海灘”之說。
另外在第天也有漲潮發生,由于月球每天在地球上東移13度多,合計為50分鐘左右,即每天月亮上中天時刻(為1太陰日=24時50分)約推遲50分鐘左右,(下中天也會發生潮水每天一般都有兩次潮水)故每天漲潮的時刻也推遲50分鐘左右,根據潮汐周期又可分為以下三類:半日潮型:一個太陽日內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與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漲潮過程和落潮過程的時間也幾乎相等(6小時1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