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古城洛陽的少數民族多,是作為古都遺留下來的事情.,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除回族與洛陽有著較早的淵源、滿族和清王朝的入關統治有關、蒙古族為避世亂而隱姓洛陽之外,其他兄弟民族多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為支援洛陽的經濟建設調動而來的。
1、洛陽南面的龍門山,龍門石窟的歷史由來是什么?
要說龍門石窟的由來,首先要從龍門由來說起。據說最早這里是有兩座刪香山和龍門山,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但是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這里可以說是塊風水寶地,古人為什么不在這里建都?這時候可是群臣表現的機會,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并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
隋煬帝聽后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龍門有了,你想這可是皇宮正對這的啊,另外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
它始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后,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于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
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余座。但是現今的龍門石窟被破壞的嚴重,在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統治中國,文化復興,龍門石窟得到國家和國際的認可,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人洗劫了遺址,并將許多雕像帶回日本。現在看到的都是殘缺不全,外部的幾乎都沒有了,所以說龍門石窟依據地名而起,而其由來已久!。
2、洛陽的瀍河區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其中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古城洛陽的少數民族多,是作為古都遺留下來的事情.,其中回族人口位居第一,滿族、蒙古族人口分別次之。其他還有藏族、維吾爾族、苗族等42個少數民族,除回族與洛陽有著較早的淵源、滿族和清王朝的入關統治有關、蒙古族為避世亂而隱姓洛陽之外,其他兄弟民族多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為支援洛陽的經濟建設調動而來的。在洛陽,除漢族世居并遍及全市之外,各少數民族,尤其是以回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多是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與漢族雜居,因而民族特性較為鮮明,
新中國成立之前,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市區、郊區和附近屬縣,居住城鎮者自成街道,居住農村者自成村落,如洛陽市東關、北窯、馬坡、塔灣,宜陽縣韓城鄉西關,偃師北窯、緱氏,洛寧縣王范鎮,嵩縣德亭鄉南坡,新安縣五頭鄉、鐵門鎮等。滿族主要分布在市區和欒川縣、嵩縣,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市區和欒川、汝陽、孟津等縣。其他少數民族在洛陽及所屬9縣(市)分布雖廣,但數量較少,
回族喜愛清潔,比較團結,精明能干,有經商傳統。據載,該民族是隨著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后逐漸形成的一個民族,其風俗習慣受伊斯蘭教影響,從回族的出現與成長來看,它既信奉伊斯蘭教,又不斷與漢族融合,屬于緣起于我國的原生民族,其個案性較強。隋唐時期,阿拉伯及波斯(今伊朗)人來到洛陽經商或從事宗教活動,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定居者通過與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洛陽回族的先民,成為洛陽回族的族源,
其后,參加平定“安史之亂”的回紇兵部分卜居洛陽,這些人也成為洛陽回族的一個來源。元代,成吉思汗揮鐵騎西征至今伊朗、伊拉克一帶,回師之時共擄回10萬工匠,這些人在中原與漢族通婚,形成了我國回族的主體,并進一步充實了洛陽回族的成分,至忽必烈時期,這些來自兩河流域、較顯深目隆鼻的客籍人又成為忽必烈的帳下勇士——“探馬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