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河南話和宋朝的河南話是否還一樣或者說近似。至少可以看出,宋朝的河南方言仍然保留下了血脈,無論是在現在的河南還是在如今的很多南方地區,河南話依然有存古的地方,但是河南話也丟掉了宋朝官話里的“入聲”,存疑的是各地方言的變化和看待方言的方式。
1、河南話是宋朝的官話嗎?
我感覺這個爭議很大的吧。大家都喜歡從歷史層面來分析河南話是否是宋朝官話,這種想法肯定是站不住腳的。要真正解決這個疑問,還是要從歷史文獻和語言的狀況來分析,河南話是否和當時的宋朝官話相同,首先,我們要強調一個問題:現在中國漢語各方言都是從古漢語一脈相承傳下來的,想借此話題分化人群的請繞路。經歷千年的戰亂和兵役等的影響,漢族人口從北方地區擴散到全國的大部分地區,
這期間不僅是人口遷移過去了,連語言和文化風俗習慣也帶了過去。可想而知,在媒介傳輸很慢的古代,如果只依靠中央推行教育,很難在短時間內就將漢文化區南部邊界推到越南中部和云南南部,必須依靠移民強勢帶入。因此,中國各地的漢語都來自于古漢語毫無疑義,存疑的是各地方言的變化和看待方言的方式。比如說這個問題是:`河南話是宋朝的官話嗎?要我回答肯定是“Yes”,
為什么這樣說?宋朝官話本來就是以洛陽音和開封音為準,洛陽音和開封音本來就是屬于中原官話-河南話的范疇。所以毫無疑問,宋朝官話就是河南話,疑問點在哪兒?很多人的疑問點是:現在的河南話和宋朝的河南話是否還一樣或者說近似?北宋末年的一場災難席卷而至,金人帶走了皇帝,北宋剩余的皇室成員順著大運河南下,此時的北方漢族百姓也是聞風而動。
連政府都跑了,有條件的還是趕緊跑吧,留在北方才是活見鬼,這跟日本入侵時期中國的上層人士的逃亡一樣的情況。這次災難對于北方來說是一個轉折點,以往北方被外族入侵后,南方還保留有一個漢族王朝支撐,漢族古典文化血脈未斷。而此次,北宋滅亡之后,南北未再次在漢族手中統一,而是被蒙古人給拿下了,中國文化的精髓也已經在崖山入海口被沖走了。
即使是大明再次統一中國,也已經是物是人非,就是在此亂世期間,北宋南下的北方人填充了杭州周邊的江南地區。甚至直到現在,杭州方言和很多名詞還帶有中原的味道,至少可以看出,宋朝的河南方言仍然保留下了血脈,無論是在現在的河南還是在如今的很多南方地區。如果要深究到底現在的哪種方言跟宋朝官話最類似,還真不好說,河南話依然有存古的地方,但是河南話也丟掉了宋朝官話里的“入聲”。
2、河南在宋代經歷了什么,導致河南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不保?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宋朝河南那些事兒,(約500字,閱讀需時2分)河南在宋代可謂是京畿重地。趙匡胤黃袍加身后,就將此地定為大宋之國都,自隋至唐使用的大運河,依然在發揮作用。不過這時候的開封已經是大運河的中心了,汴河像一條吸管,從東南方將糧食、絲綢等運往大宋的都城。這時候的河南,雖然和以往的歷史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依靠京畿之地的政策優勢,比以前都發展的好,
但是北方的發展速度,已經慢慢落后于南方了。經過唐中葉的安史之亂,北方的大批人口南遷,隨著人口而南下的,是北方的先進技術。南方此時的氣候,正好適宜稻做農業的種植,江南種稻圖南方逐漸成為人口和經濟的重心。漢唐宋時期南北人口比例此時民間便逐漸有一個諺語流傳——蘇湖熟,天下足,南方慢慢已經成為國家的經濟重心了,南北之水運,變得越來越重要。
開封就是依賴這條運河而繁榮,總體上講,北宋時期的河南,京畿之地,國家不會不重視,水利各方面也是不斷修護,但是南方這個新興的農業經濟區就是發展的比北方旱作農業快,相對來說,北方就是落后了。直到靖康之亂,北方再遭兵燹,北人更多的南渡,北方徹底失去了和南方比拼的經濟基礎,這種南北失衡,一直持續到今天,北人南渡示意圖兩分鐘走進歷史現場,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