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安徽人外出打工的首選之地。不可否認可能提問的題主可能遇到了幾個在安徽打工的湖北人,但是不代表湖北人喜歡去安徽打工,“林子大了,什么鳥兒都有”,安徽人大多數還是吃苦耐勞、勤懇勞作的,但耐不住這么大的基數,少部分人的不講規矩形成了不好的印象,才造成安徽人名聲不佳的情況。
1、從安徽來浙江臺州打工,有多少是自己當老板的?有著怎樣的經歷?
臺州是浙江省一個地級市,別名海州,位處華東區域。由于江浙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引來全國各地的打工者,創業者,他們背景離鄉,帶著一路辛酸,從不遠千里來到臺州,夢想著新的生活,和末來一一開始對這片地很陌生,慢慢,逐步,習慣,熱愛著這里。通過努力,拚博,在經濟上給他們帶來了,很高經濟回報,經過多的努力,不斷積累,很多人已在這里安了家,辦起了作坊,小廠,各種企業,打工者主人,真正的老板。
2、有人說安徽是打工最早的省份,那么這些年在江浙滬的安徽人都發展的怎么樣?
安徽是農業大省,從一九八0年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以來,以發展農業為主,而鄰省的江蘇浙江兩省從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發展輕工業和鄉鎮企業為主,在這兩個省境內,工廠林立,大中型企業蓬勃發展。農業省的安徽每年都有大量剩余的勞動力前往江蘇浙江上海去打工掙錢,蘇浙滬用工單位,對外來就業的農民工提供吃住一條龍的服務,每月工資視工種而定,加班還付給加班費,這些農民工每月工資少則四五千元,多的有萬元左右。
我所在的村莊每年都有四五百人去江蘇浙江上海務工,按每人每月五千元算,每月收入就有二百五十萬元,每年就能掙不少錢,一個市一就有千萬人在蘇浙滬打工,一個省就有幾十萬人打工,一年就賺回了無窮的財富,前二十年安徽農村就建起了許多樓房,有不少人就是從蘇浙滬打工掙錢建造的。近些年來,種田農藥化肥生產資料很貴,農作物水稻小麥棉花玉米市場價格低,除去人工和成本收入甚微,如果遇到干旱大水年景種田就要虧本,
3、安徽人大量出省打工,為什么在外省打工很少能遇到淮南人?
淮南人一個人是一條龍,兩個人就窩里斗了,因為出去的人本來就是在家門口混不好的(包括我自己),但是絕不在外和家鄉人做生意,因為淮南人在外面一個不服一個,喜歡互相拆臺,就是憑什么你比我混的好?所以淮南人特別是老4區的人,在外面混,一般都不抱團,都是單混,而且單混都混的不錯,不是老板也是負責人什么的。一般都是偏中層以上混,所以就很難看到在底層打工抱團的淮南老4區的人,
4、為什么上海有這么多安徽人?
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外來人口眾多,早已超過了本地人口,在眾多的外來人口中,尤其以安徽人居多。安徽省是我國勞務輸出大省,每年有超1000萬人在外地打工,安徽人外出打工,基本上聚集在長三角地區,其中又以去上海的最多,前不久一份統計表明,上海的外來務工人員中(不包括取得上海戶籍的人口),安徽人以絕對優勢占據第一名,第二、第三名是上海的兩個鄰居——江蘇省和浙江省。
奇怪的是,安徽既不緊挨著上海,而且與上海的語言習慣也不同,為什么上海有這么多安徽人呢?1、歷史原因:李鴻章的淮軍登錄上海灘這要從清朝說起,清初設江南省,管轄范圍就包括今天的江蘇省、上海市(當時隸屬于江蘇省松江府)和今天的安徽省南部,清末太平天國起義,忠王李秀成率領軍隊圍攻上海。在滬士紳驚恐萬分,坐鎮安徽安慶的湘軍大佬曾國藩,派自己的學生安徽合肥人李鴻章率6500名淮軍將士,解上海之圍,
李鴻章的這支淮軍來到上海之后,不但解了上海的兵困之圍,日后還創辦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為上海的實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也算是安徽人在上海創業之始,2、相比其他一線城市,上海離安徽最近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全國各地的人口流動也是不斷活躍起來,像是河北人坐上大巴上北京打工,湖南人擠上綠皮火車去廣州打工的現象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