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五位皇帝都在這里了,那么為什么皇帝都是出在北方呢。廣東,簡稱“粵”,這是因為《呂氏春秋》中它被稱為“百越”,《史記》中稱其為“南越”,越之一字逐漸被粵代替,到了《漢書》就開始被稱為“南粵”了,趙佗本姓姓贏,秦朝時的宗室族人,也是秦朝著名將領,生于今天的河北省正定縣,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不過人家還是在廣東做了皇帝。
1、梅州都出了哪些名人?
梅州除了占極少數的畬族等少數民族和潮汕人外,絕大部分是客家人。在(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二區一市五縣中,除豐順縣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數占90%以上的“純客住縣”,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習俗。海外有人將客家人喻為“東方猶太人”,實際上客家人與猶太人相比毫不遜色,同樣出了不少影響世界和中國近現代進程的大人物,
日本作家山口縣造在《客家與中國革命》一書中說:“沒有客家便沒有中國革命,換言之,客家精神是中國的革命精神。”甲午中日戰爭、保臺抗倭戰爭、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等都涌現出不少赫赫有名的如丁日昌、何子淵、丘逢甲、葉劍英、范漢杰等梅州客家籍將領;旅外成功的客家人更是不勝枚舉,如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領帶大王曾憲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團原董事長姚美良等,
勤勞儉仆、崇文重教、愛國愛鄉、重義輕利、勇于開拓的傳統特性,在眾多的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不過在我看來,梅州最大的名人是“客家婦女”。客家婦女堪稱中國勞動婦女的典范,“耕、種、樵、臼、炊、紡織、縫紉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兒女、理家政、井井有條,其聰明才力直勝于男子!”傳統上的梅州客家婦女,胸懷寬廣,在她們的無私奉獻下,客家男子紛紛外出經商、讀書、求官、革命,而操持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擔便落在她們肩上,
2、在歷史上,廣東地區出了多少位皇帝?
縱觀中國歷史,大大小小有上百個皇帝,不過,有一奇特現象,就是有史以來,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所以,廣東地區出了多少位皇帝,乍一想,還真就說不出來誰,不過雖然廣東深處南方,但還是出過幾位皇帝的,這里簡要介紹一下。廣東,簡稱“粵”,這是因為《呂氏春秋》中它被稱為“百越”,《史記》中稱其為“南越”,越之一字逐漸被粵代替,到了《漢書》就開始被稱為“南粵”了,
廣東省靠海的地理位置使得這片土地上早在史前時期就誕生了人類文明。如今廣東省更是憑借地理條件以及優秀的歷史成為我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歷史上還是有一些比較有名的人物的,像袁崇煥、鄧世昌、梁啟超、張九齡等等。至于皇帝嘛,主要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南越王趙佗:趙佗南越國的第一任皇帝也是南越國的創立者,這里的南越國就是廣東了。
趙佗本姓姓贏,秦朝時的宗室族人,也是秦朝著名將領,生于今天的河北省正定縣,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不過人家還是在廣東做了皇帝,秦始皇三十年的時候,趙佗作為嬴政的得力副將跟隨前去嶺南平亂。這里的嶺南即今天的廣東、廣西一帶,在秦朝那個時候,嶺南地區還沒有如今這般繁華,一直未被開發治理,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嶺南人都被叫做“蠻人”,俗話有“南蠻北狄”。
嶺南地區在古代也被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正如寧古塔一般,因為環境艱難成為天然監獄,不管環境當時如何,秦始皇的目標是一統六國,繼續擴張。所以在一統六國之后,秦始皇開始轉戰嶺南,秦軍副帥趙佗,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十分具有軍師才能,在征服嶺南的戰役中,他和主帥任囂帶領50萬秦軍經過5年的浴血奮戰征服了嶺南。征服之后,他們并沒有立即回朝,趙佗在嶺南做了龍川縣令,
趙佗政治開明,大力發展當地經濟農業,并主張漢越通婚。本想著,自此就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了,誰料稱霸一時的大秦帝國僅僅在15年后就分崩離析,到了秦朝末年,一時天下大亂,陳勝吳廣等人揭竿而起,各自圈地稱王,中原地區再次陷入了混亂,彼時任囂任職南海郡尉,二人手中仍有十萬秦兵,正在二人旁觀局勢之時,任囂突然病重,彌留之際,將官印兵權交于了趙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