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院士數量不能成為評價大學實力的絕對指標這里主要有幾個原因。(上圖由繆老師拍攝于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華南工科強校,生源以省內為主,近些年發展迅速,建筑極其有特點,就像是一座座廠房,學生在創新創業和各大比賽中,成績頗為令人矚目,廣東工業大學是1995年由廣東工學院、廣東機械學院、華南建設學院東院合并組建的。
1、南京大學有多少科學院院士?
截止2018年8月31日,南京大學共有院士47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5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歐洲文理科學院院士1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國際量子分子科學院院士1人,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1人,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1人,
2、在國內的大學當中,兩院院士數量最多的高校有哪些?
大學實力其實光看兩院院士排名也不完全準確。我覺得應該從幾個方面來看,第一個是全職院士數量,第二個是教授數量,第三一個是生源質量,而其中后面兩個才是決定一個高校實力的最重要的原因,首先我們來看看真實院士數量排名就國內高校專職院士排名數量來看的話,注意一定要是專職院士,也就是說全職在學校教學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院士再多,但是人家因為年齡、所謂雙聘院士以及工作安排等等不在學校授課有什么意義,尤其是在中國教育界雙聘院士這種現象的存在,簡直就是教育屆的恥辱。
從榜單上看,清華大學以以74位全職院士高居榜首,而北京大學以54名全職教授僅次于清華屈居第二位,但是很多同學可能要說了,論院士數量誰能跟中科院比?而有一所大學就容易被忽略,也是很多同學經常提起的,這所大學就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國科大,這所學校是原來中科院的研究生院改組成立的,在201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跟中科大一樣歸屬中科院直屬,是中科院的同門弟弟,但教學資源比哥哥中科大還要強。
雖然說中國科學院大學的院士總數來到了235名,但是,注意但是,真正授課的全職院士只有40人,所以在這份榜單中,中國科學院大學可以取代復旦大學排名第三位,那么這個排名就成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排名前三甲,復旦、南大、上海交大、浙大、中科大、哈工大、武大、華科、北航、西安交大等名校緊隨其后,
當然這個榜單沒有考慮外籍院士,以及一些不是院士但是在學校全職授課的比如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院長、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教授這樣世界級的科學家還沒有包括進去,雖然沒有統計,但是要感謝這些歸國的學術界大師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為什么說院士數量不能成為評價大學實力的絕對指標這里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是大學的院士數量畢竟有限,一屆學生有上千人數,不可能都讓院士帶吧;第二個是評上院士的少說也都是接近60歲的高齡了,帶課精力畢竟還是有限;第三是我國第一批院士很多也都是我們國家本土培養的大師,當然這并不能就說他們不偉大,他們依然是學術界德高望重的大師,而且他們為中國的教育、科學事業奉獻了終生,可謂是嘔心瀝血,但跟現在很多中青一代的年輕教授、學者比起來,這些老院士的求學、科研經歷因為歷史的一些原因確實要相對窄一些,而新生代的中青年教師有機會接觸到的面、以及接觸到國際先進的科研成果等機會更多一些,時代終究是在進步的,
優秀的杰出青年教師儲備、以及優秀的生源才是保證學校實力的最好的保證決定一所大學實力,除了院士,其實更重要的還是中青年教師、以及優秀的生源。中青年教師是學生授課一線的生力軍,而且大多數本科生都是由這些年輕的老師來帶的,而且中青年教師將占到教師群體中很大的比例,本科生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了名校的教學質量,優秀的青年教師意味著更好的教學質量,而且一些優秀的青年教師因為自己的一些優秀的求學經歷、科研經歷將對學生產生最直接的影響。
當然最根本的,對于一所學校還是生源質量,終究教學教學,最終還是落到“學”身上,學生成功了,那么老師就成功了,學校就成功了,否則學校再好,教授再多,院士名氣再大有什么意義,長此以往還是要衰落,這就是為什么清華北大這些頂級名校能夠長期保持著競爭力的根本原因,哪怕是世界級名校強如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也非常重視學生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