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討論,中華歷史的“三皇五帝時代”的都城分別是。現在的洛陽城建立在隋唐洛陽城的遺址之上,該城于隋煬帝大業二年,由楊素、宇文愷等人建造,是為大隋帝國的東都,洛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105位帝王在洛陽定鼎江山,有十三個王朝定都于此。
1、董卓燒的洛陽是不是現在的洛陽?
董卓燒的洛陽不是現在的洛陽。如果你從洛陽城區坐公交車到白馬寺,就會在路上看到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漢魏故城遺址”,這里才是董卓燒的那個洛陽,現在的洛陽城建立在隋唐洛陽城的遺址之上,該城于隋煬帝大業二年,由楊素、宇文愷等人建造,是為大隋帝國的東都。隨著王朝疆域擴展,中央政府需要加強對北齊、南陳故地的控制,長安位置過于偏西,又有三門峽的砥柱之險,不是很方便,
在洛陽建都,有利于完成這項政治任務。不久,隋煬帝又下令開鑿大運河,永濟渠和通濟渠的交點就是洛陽,河水穿城而過,將各地的物資匯集于此,也有利于把軍隊調往全國各地,而東北方向的漢魏洛陽城,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讓位于新的城區。雖然在那里,也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多個王朝的記憶,更多內容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2、古代的長安是現在的西安嗎?
先說結論:不是!不是!不是!不是!重要的話說三遍,長安是縣,西安是市。從漢高祖開始算,長安一直是縣,西安一直是市,西安是長安的上一級行政單位,長安是西安下轄的縣之一。自漢朝以來一直如此,你能問,東城區為什么改名叫北京市了么?西安市為什么改名叫陜西省了么?能么?能么?能么?長安,最早是一個鄉。漢高祖劉邦其實很想定都咸陽(縣)的,可是都城被項羽給燒沒了,無可奈何只能重新建城,
地點就選在了長安鄉。為了匹配都城所在,把長安鄉升格為縣,即:長安縣為都城所在,都城以縣名命名,稱之為長安城!那么,長安縣的上一級行政單位,的西安,當時稱為什么呢?稱之為:京兆尹!記住了,京!兆!尹!是西安的古稱!!!隨后的日子里,古西安經歷了多次改名,分別有:京兆郡,改回京兆尹,京兆州,京兆府,唐朝時短暫改名為雍州宋朝都城遷離了西安,所以西安在宋朝最后一次被叫做京兆(府)。
元朝改京兆府為安西府,后改名為安西路,后又改名為奉元路,到了大明,自然不能再繼續“奉元”,于是西安第一次有了今天的名字:西安府。從此以后,六百五十多年來,西安的名稱就一直沿用至今,而長安縣的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長安縣作為西安(京兆)下轄的一個縣,兩千年來轄區和位置,也經歷了很多次的變化,在今天的西安,漢宮遺址大體屬于未央區,在西安城的西北方向,挨著咸陽市。
那里是最初的長安所在,后來,經歷了千年歲月,長安城實在是不堪重負,城內地下水都被生活污水污染了。所以隋朝建立都城的時候,不得不重新選址,于是向東南方向重新建立了都城,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城的大概位置,長安縣,也隨之南遷。當然了,今天的西安城,經歷了后來的多次大修改建擴建,今天看到的城墻,大多數是明城,進入到內城里面才能見到部分隋城。
3、洛陽最早的時候,不叫洛陽,叫做中國!對嗎?有什么歷史依據嗎?
這個問題,我們先討論一下“洛陽”名稱的由來,洛陽古稱或者別稱: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三國黃初元年(公元220年),魏國魏文帝曹丕定都雒陽,改名為洛陽,稱呼沿用至今。洛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105位帝王在洛陽定鼎江山,有十三個王朝定都于此,
下面我們再討論一下“中國”名稱的原意,根據出土文物,西周初年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我們得出以下兩點:第一,中國為四方“地中之國”或言“地中之都”;第二,中國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即大體指以“洛邑”或者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有史料記載:西周《何尊》“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西周《詩·大雅·民勞》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東周《戰國策》“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古中國”在晉南,即山西省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