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拿主意,人性是自私的嘛。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陳堯叟是四川人,主張遷都成都,寇準讓人到雷州邊界送了只蒸羊給他,丁謂想見他,寇準不見,寇準是辦大事的人物,性子剛烈,不拐彎抹角,沒多久,終于把寇準罷相,打發到河南陜西一帶當地方官了,寇準原來是出了名的奢華,單單家里點的蠟燭,是一擔擔地往府里挑的,那種通宵歌舞的生活,是老寇的標配。
1、寇準的老家是現在哪里?有何依據?
寇準是北宋的一代名相,他豁達的胸懷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來。詠華山*北宋*寇準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別名寇老西的寇準(961至1023),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并不是山西的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官至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宰相),樞密使,封萊國公,謚忠愍,追贈中書令,為渭南三賢之一,
寇準的祖先曾居住山西太原太谷昌平鄉后移居馮詡,最后遷至華州下邽,這樣看來,寇老西還是伴祖脈,并非虛言。寇準少年聰慧好學,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及第,授太子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寇準與潘良、魏野、“九僧”等友好詩風相近,
2、寇準都得罪了哪些人?
01大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東京汴梁皇宮。宋真宗召集大臣寇準、畢士安、王欽若、陳堯叟等商議大事,幾天前,遼國大舉入侵,一晚上邊關告急文書連來五封。好多人建議遷都避開遼軍鋒芒,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陳堯叟是四川人,主張遷都成都。寇準憤怒地說:誰給陛下出的餿主意?可以砍了他的腦袋!現在陛下神武,文武和睦,
大家同心協力一定打敗敵人,怎么想到遷都楚、蜀?在寇準等人的大力提倡促進下,怯懦的宋真宗終于答應御駕親征。十月,遼軍軍鋒直指澶淵城,宋真宗的車駕卻在路上慢騰騰地走著。前線的警報雪片般飛來,真宗又動搖了,想打退堂鼓,寇準再三強調目前的形勢有進無退!這時候皇帝打道回府,三軍將士絕對再無斗志,戰事必敗,國家危險。
黃河在澶淵城中穿過,將澶淵分為北城和南城,遼軍的先鋒已抵達北城外,真宗的車駕終于到了南城,他卻不愿意到北城去。寇準找到大將高瓊:“今天是將軍報答國家的關鍵時刻了!”高瓊說:“我是個軍人!萬死不辭!”寇準帶高瓊去見真宗,力勸真宗渡過黃河到北城去,此舉必將大大地鼓舞民心士氣,高瓊也說一定要去!大臣馮拯在一邊呵斥高瓊:“這里有你說話的份嗎?”高瓊怒道:“你靠寫文章當到這么大的官!現在敵人這么猖狂,你還罵我無禮!你有本事,干么不寫一首詩打退敵軍?”馮拯被懟得面紅耳赤,講不出話。
高瓊當即指揮衛士們驅趕皇帝的御車往北城出發,到了黃河上的浮橋,御車還猶猶豫豫地徘徊。高瓊牽著御車的駕馬,大步走向對岸,大聲喊道:“還不快走!已經到了這兒還猶豫什么嘛!”真宗終于到了北城,登上城樓,皇帝的黃龍大旗在北城樓上高高飄揚,將士們歡聲雷動,齊呼萬歲,氣勢百倍。同時敵軍氣勢頓挫——“契丹奪氣”,澶淵之盟02一天前,驕橫的遼國前鋒大將蕭達蘭率輕騎直沖到北城下觀察地形。
宋將張環預先準備“床子弩”要伏擊遼軍,這種弩是用絞盤拉弦上箭,箭矢又長又粗如標槍一樣,蕭達蘭正在城下指指點點,箭矢呼嘯而至,正中他的前額,連人帶馬被射倒在地。當場就嗚呼哀哉!加上宋真宗親臨一線,宋軍士氣高漲,遼軍戰斗意志漸無,提出議和。遼人目的要割地,宋人愿意賠償錢但不肯割地,按照主戰派寇準的意見,正好和遼國人打上一戰,收復失地!宋軍在各條戰線上都已頂住了遼軍的進攻,又有游擊隊在敵后騷擾遼軍的運輸線。
遼軍太過深入,糧草漸漸供應不上,宋軍只要堅守下去,形勢就越來越有利。但宋真宗和王欽若等人還是妥協為上,答應每年給遼國一筆錢,大家講和,真宗對談判代表曹利用說:“真的不得已的情況下,一年一百萬也可以接受,”小曹走出行宮,被早就候在門外的寇準攔住,老寇直捅捅地對他說:“你給我聽好了,如果談判給的錢超過三十萬,我砍了你的頭!”曹利用很能變通,有禮有節地和遼人談判,最終達成協議:遼圣宗叫宋真宗為“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