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歷在中國流傳了一萬四千多年。河圖、洛書又被人視為中華文明之源,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有洛書的一席之地,這個河圖洛書的解析對象,在自然觀察上,它只有唯一的一種可能,它只能是對光傳播像的解析,河圖洛書是貫通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橋梁”,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內容。
1、河圖洛書分不開嗎?它們在數理邏輯方面各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謝邀,由于對河圖洛書理解得比較膚淺,僅談些粗淺看法,河圖是在四正方及中央土代表五行的方位分別以數字方式陰陽配對,即東方三八木,南方二七火,西方四九金,北方一六水,中央五十土,表示五行元素分別具備陰陽屬性,同時賦予十天干中各干對應的陰陽五行,即三為甲陽木,八為乙陰木,二為丁陰水,七為丙陽火,四為辛陰金,九為庚陽金,一為壬陽水,六為癸陰水,五為戊陽土,十為己陰土,各方位配對數字差恰好為五,表示八卦運行是圍繞中央土來進行的,洛書則是將后天八卦以有規律的數字排列方式具體形象化的九宮圖,即坎一,艮八,震三,巽四,離九,坤二,兌七,乾六,中五,從中可以發現,洛書的任意行列的三個數字和為十五,暗合了河圖中央五十土,體現了先人高深的智慧,河圖為體,洛書為用,大膽斷言,河圖洛書所隱含的自然密碼非本人之才學所能言盡,文中所述僅為河圖洛書所表達的內容之萬分之一,或者還不到。
2、“河圖”、“洛書”的數理是在揭示太陽系的運轉法則嗎?
河圖洛書是貫通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橋梁”,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內容,所以,河圖、洛書又被人視為中華文明之源。現在我們所稱的圖書,圖書館源自于此,它的影響滲透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它對中國對世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西方人認為洛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最本質的東西,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有洛書的一席之地。
前蘇聯D.J.斯特洛伊克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寫的《數學簡史》,稱洛書縱橫數字圖是“最著名的數學貢獻”,河圖洛書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起源。相傳在七千多年前的遠古伏羲時代,有一種神奇的龍馬背負著一張神秘的圖,出現于孟水水面上,象征吉慶,后世稱為“河圖”,也被稱為廣義宇宙圖,河圖中共有五十五個黑白點,代表“天地之數”五十五。
其中白點為單數,一、三、五、七、九,代表陽,又代表天,稱為“天數”;黑點為雙數,二、四、六、八、十,代表陰,又代表地,稱為地數,天數加起來為二十五;地數加起來為三十。天地之數相加共五十五,因此稱“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一至五為“生數”,六至十為“成數”,表示天生地成。“五”這個數對于“河圖”特別重要,
所以《圖》的核心是“5”,是5個“陰陽對”組成的圖樣。而且每個“陰陽對”的“陰陽點符”數目之差,都是5!五行之數,五行之“氣”,各有陰陽,總共10“氣”,這10“氣”,就是把一個太陽年分為10個“月”(上古時代稱“日”,當時“日”“月”相通)。上古時代,先人把一個太陽年分為10個相等的時期,類似今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
上古時代的一歲10個相等的時期叫“日”。也就是把一年分為10個“日”,10日歷在中國流傳了一萬四千多年。“10日歷”的每“日”是36天,10“日”共計360天,歲末有5~6天為過年期。順便指出,與一年10個“月”相應的,還有過把一晝夜10等分的“十辰制”,流傳至今的十二辰制是后來出現的。五行、十日(月)是《河圖》核心要素,是構成原始歷法的基本框架,
3、河圖洛書早于《易經》,該怎樣與《易經》聯系在一起呢?
河圖是運動關系的觀察,而洛書是對這個觀察關系設置數的關系進行解析。河圖非常簡單,即一幅象河一樣流蕩過來的圖,河是以水的匯集并驅動著水而成河,圖是大像中間含小像,小像中間還有像,這些小像互動相應,傳播成一幅相同的像,圖字的繁體字,就是圖的傳播關系的解析,即互動相應構成往復相回,以十的相對垂直進行分合連同,十上面那個口是分出來的,與下面的回一同進行往復相應的疊加連續,那么,在這個分合連同與疊加分合連同的往復相應下,它分合往復的每一個點與片段都必然包涵了其交互過程的所有的像,這些像的疊加交互還是一幅相同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