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省數河南,全國第一超億員。河南省居中原處,河南縣居青黃南,黃河九彎第一彎,河南蒙古自治縣,河南小縣人口少,只有區區四五萬,關于老子(在此單指姓李,名耳,字伯陽,曾任東周柱下史的老子)之父李乾其人,祖籍為河南洛陽,屬古西亳嵩縣空桑澗,也即現在的洛陽市嵩縣紙房鄉龍頭溝(莘樂溝)村李姓并非從老子開始,而是來源于老子的前十一世得姓始祖李利貞。
1、知道有“河南省”,據說還有個“河南縣”,河南縣在哪里?
中國有個河南省,青海有個河南縣。河南省居中原處,河南縣居青黃南,黃河九彎第一彎,河南蒙古自治縣。黃河中游河南省,小浪大壩此處建,人口大省數河南,全國第一超億員。河南小縣人口少,只有區區四五萬,莫要小看河南縣,青藏最美大草原。風光雄奇又壯美,大河湖泊山水連,險峻黃河大峽谷,適宜旅游加探險。省縣皆居黃河南,黃河哺育恩無邊,
2、“老子”的父親李乾是哪里人,在現代的什么地方?
關于老子(在此單指姓李,名耳,字伯陽,曾任東周柱下史的老子)之父李乾其人,祖籍為河南洛陽,屬古西亳嵩縣空桑澗,也即現在的洛陽市嵩縣紙房鄉龍頭溝(莘樂溝)村李姓并非從老子開始,而是來源于老子的前十一世得姓始祖李利貞。《北史·序傳》記載,李利貞(前1069~前992年),原名理利貞,是司法鼻祖皋陶的后代,
在帝堯時代,因皋陶曾擔任大理(司法官)一職,并連歷三代世襲,所以,其子孫按當時風俗習慣,以官為姓氏,稱理氏。時至殷商末年,紂王帝辛執政時,皋陶的后裔有個名叫理征的人,因直斥紂王錯誤而降罪被殺,理征之妻契和氏老家是陳留(今開封市杞縣空桑村)人,本可逃回陳留,因擔心連累娘家親屬,于是便順著伊河往西亳遁逃。
途中,當母子饑餓難耐時,契和氏發現山坡的樹上有不少“木子(即后來李子)”,于是便釆下來吃靠這種野果保全了性命,來到了相當年的“伊候之墟”這一避難之所,契和氏與理利貞母子,為紀念靠李子得以活命,和不再姓理更便于隱居之故,從此改姓“李”。周革殷命后,李利貞之子李昌祖(老子的高祖父)得以恢復其貴族身份,成為陳國大夫,
因在宛丘(今淮陽)為官,故遷居鳴鹿邑(今河南鹿邑縣)。春秋末年,老子父親李乾(時任東周卿士),又名李敬,別名李元果,娶谷陽邑(今河南鹿邑縣)的益壽氏名嬰敷的女子為妻,于公元前571年生老子李耳,為什么說“伊候之墟”是在洛陽嵩縣呢?因為伊候指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賢相伊尹,曾為商王朝延續600年國祚打下了堅實基礎,他生前的封地——有莘國就在嵩縣伊河流域,或者說,就在嵩縣南的伊川莘樂溝,也即東周的“伊候之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