隞都在哪里呢,據《古本竹書紀年譯注》,一般被認為在今河南鄭州市區之內。“永城就算省直管,商丘市也不會放開它的財政稅收,一旦永城脫離商丘,商丘的經濟將落后很多”可見永城經濟在商丘乃至河南的重要地位,祖乙遷都一次,在邢都;2、祖乙遷都多次,時而在邢,時而在庇。
1、河南永城在商丘經濟怎么樣?
永城市是商丘下轄的縣級市,也是河南省的直管縣。永城市人杰地靈、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歷史深厚,經濟發展迅速,僅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卻山水相連,有一處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芒碭山漢文化風景區),中國五百強企業兩個(神火集團、永煤集團)。永城的經濟如何呢?在商丘流傳著這樣的話:“永城就算省直管,商丘市也不會放開它的財政稅收,一旦永城脫離商丘,商丘的經濟將落后很多”可見永城經濟在商丘乃至河南的重要地位,
2、商朝都城在哪里?
《封神演義》第一回,成湯滅夏,即位為天子,都于亳(讀音bó)。這個亳是西亳,被認為在今河南偃師,然而紂王即位后,都城卻在朝歌(zhaoge,今河南鶴壁),這是為什么呢?是作者行文的上下矛盾,還是紂王即位后遷都了呢?其實都不是。作者行文并無矛盾,紂王也沒遷都,亳與朝歌并不是同一個地方,商朝的確遷都了,但并非紂王,而是另有其人。
一、商人善遷商人善遷,就是指商朝對于遷都似乎有種迷之愛好,從商人始祖契,到成湯未得天下之前,十三世之中而有八次遷徙,相當于每一代都要來一次全族大搬家。除了最后一次,成湯定居的南亳有地可考之外,其余七次都不可考,而且我在另一篇文章里也寫過,成湯時期也有三次遷都,雖然三次遷徙的地方都以“亳”命名,但確實是三個不同的地方:亳有三處,分別為南亳、北亳和西亳,南亳為湯即位為商部落首領時所居,有說即今商丘高辛鎮;北亳為成湯伐夏之前、會盟諸侯之地,有說即今商丘蒙縣;西亳為湯推翻夏朝統治之后、定都之地,有說即今偃師。
二、不省心的祖宗請大家先記住商朝世系,不然可能會被那些名字搞昏頭:成湯、【太丁(未立而卒)、外丙(立二年)、中壬(立四年)】、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即紂王),自成湯傳到第十代中丁的時候,又開始了遷都。
《史記·殷本紀》云,“帝中丁遷于隞”,這個“隞”在《竹書紀年》中作“囂”,當然它并不是念成囂張的“xiao“,而是念作“ao”,《帝王世紀》說“中丁徙囂,或曰隞,今河南敖倉是也”,所以兩個字都代表同一個地方,隞都在哪里呢,據《古本竹書紀年譯注》,一般被認為在今河南鄭州市區之內。中丁死后,依次繼位的是外壬和河亶甲(二人皆為中丁之弟),外壬倒在隞地住的挺好,河亶甲住不慣,又開始了遷都,
這次是遷到相都。相,被認為是今河南內黃,近年網絡上廣受歡迎的武悼天王冉閔便是內黃人,河亶甲的兒子祖乙即位后,又遷都到邢(《史記·殷本紀》),《尚書》說“祖乙圯于耿”,也是以“耿”為都城之意,《竹書紀年》說祖乙“居庇(以庇為都”)。據《古本竹書紀年譯注》,說“耿”與“邢”實為一地,古音是一個字的不同發音;而庇,一般被認為是在商丘永城的新橋鄉境內,
所以又衍生出兩個解釋:1、祖乙遷都一次,在邢都;2、祖乙遷都多次,時而在邢,時而在庇。又傳四代,至南庚,據《竹書紀年》,南庚自庇遷都到奄。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傳了兩代,到盤庚時,遷都五次,民吏皆怨。最后終于在北蒙安定下來,即有名的“殷都”,現在稱為殷墟,這個大家都知道,是在河南安陽。這回可算是安定下來啦,《竹書紀年》說: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更不徙都的意思是再也不遷都了。真是長出了一口氣這些不省心的祖先啊,搬家搬得也忒累了!三、別都朝歌上面已經說了,商朝最終在殷定都,此后773年,直到紂王滅國,也沒有再遷都,那朝歌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實,朝歌是紂王的別都,連這個名字,都是紂王改的,《竹書紀年》說: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