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南陽青年汽車廠目前恐怕不具備申報國家工信部汽車目錄的資格。氫能源汽車,早就有了,只是氫氣的儲存和安全問題,難以推廣,這則新聞出在南陽,大家有沒有覺得奇怪,還是覺得像南陽這種不知道幾線的偏僻小城不出這種新聞才是奇怪的?其實南陽在汽車能源方面是有淵源的。
1、工信部未收到南陽氫汽車申請,72輛氫客車怎么上路?
首先,南陽青年汽車廠目前恐怕不具備申報國家工信部汽車目錄的資格。按照國家汽車產業政策八號令,異地生產整車,需要核準,這個工場,雖然母公司具備整車資質,并不代表就能在南陽生產整車。未經過國家工信部和環保等部門審批,就叫“非法拼裝”,得被“打假”,這樣的案例湖北非常多!第二,即使具備了整車生產資質,每一個車型都需要車型目錄,
這個目錄在全國車管所都可以聯網查到,然后才能進行下一步車檢,購買保險,辦理臨時牌照。第三,既然國家工信部否認了這個車有“戶口”,那么這個車就屬于“私生子”,這72輛車,如何上牌的呢?只有請車管部門出示他們的“合格證”了。上面會有:代碼,規格,產地…等等,補充一下:剛查了文件,國家工信部回應成未收到水氫車的公告申請,并不是指這已經上路的72臺氫燃料車。
那么這72臺車產地是哪兒?是否取得補貼?南陽市是否相應給予了地方補貼?如果產地不是南陽,GDP就不能統計在南陽市了,南陽會給地方補貼嗎?疑問非常多,另外普及一下目前所謂氫燃料車的應用情況:大概都是80度電左右再背三個氫氣瓶,氫氣沒用,還是靠鋰電,所以跑不遠。只是補貼政策太誘人了,一臺車補貼國補50萬元,地方再補貼國補的一半,
基本涵蓋了成本!這樣完成一個奇怪的現象,不按用戶需求而是廠家按照補貼政策設計車。真有本事的話,帶電40度,再背三個瓶,如果能跑200公里,也算“氫燃料車”,否則,絕對騙補!既然說了,不妨再補充一點有關投資的話題。目前國內車廠異地投資,大致的要求大同小異:1、所謂投資換市場,地方公交在內的公務采購得給車廠。
約定多少臺車的訂單,這就等于鎖定了第一期投資風險轉移方向(政府),第二,公交車的燃油補貼,一年大概6到10萬,根據車長。第三,科技項目經費,第四,產業發展基金。這72臺車,南陽市公交花了多少錢呢?最好公開數字,在跑夠兩萬公里以后,國補就下來了,當然歸屬車廠。實際利潤是很可觀的,當然如果項目繼續下去,南陽市起碼得換800臺車吧?最后,我們不能輕易否定一個新科技的發展,盡管目前看來違背科學常理。
2、怎樣看待南陽氫能源汽車下線?
氫能源汽車,早就有了,只是氫氣的儲存和安全問題,難以推廣,但南陽的車,號稱加水就能行駛,自帶用水制氫設備,用摧化劑制氫,零成本,這就是天方夜談了。將水分子的氫氧原子分離需要能源(電能),摧化劑沒有能量,不可能制氫,燃料電池可以提供動力,消牦氫和氧,放出電量生成水,這是電解水的逆過程,它提供電能,是制氫所牦能量。
3、你對南陽氫能源汽車(公交車120萬/輛)有什么看法?
感謝題主邀請!這個問題,值得探究,【假言判斷】如果說技術真的達到成熟了,沒有后顧之憂了,不是不可以的,完全可以。就是不知道現在處在什么階段,光一輛氫能源公交車的價值120萬元,那么實際運營后的使用成本到底是多少?不得不胡亂想以下幾個問題:1、水電解出的氫和氧怎么儲存?是低壓儲存還是常溫儲存?2、儲存的氫和氧再反應產生電能到底轉換率是多少?3、車輛發生碰撞是否極易跑漏“氫和氧”,那可是受到致命的安全威脅,碰燃燒極其危險,
4、如果只氫氣燃燒,不需要氧氣,那么氫氣是在何種環境中燃燒?好操作吧?5、以后維護保養的配套配件及催化劑是否昂貴?結論:有些理論上可以的,往往現實中操作起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前段時間看過參考消息一則新聞,我國的“QT”氫能源技術研究才具有突破性進展,而是選擇了氫氧固體電池,也沒選擇水電解技術,足以說明該技術存在不成熟或者存在很多弊端,否則為何不采用呢?聲明:原創首發僅代表個人狹隘的認識觀點,勿噴,僅與大家討論,敬請師傅們斧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