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劉邦在洛陽稱帝,伊始曾定都洛邑,后遷西安。洛陽號稱是十三朝古都,如果充分了解了洛陽的一些代表性古跡遺址,就會對洛陽的悠久歷史有個清晰認識,更會對洛陽的歷史厚重感肅然起敬,富弼、歐陽修、李白、杜甫、白居易、理學家朱熹、二程、邵雍、李賀等無數當時的名人墨客皆以在洛陽著書講學為榮,以至于有“洛陽紙貴”的成語膾炙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就是在洛陽完成的。
1、絲綢之路起點之爭在西安還是洛陽?
提這個問題的樓主沒有水平!眾所周知西漢的帝都在長安,而武帝時接見張騫的地方也在長安。以當時環境看,洛陽只能起到陪都得作用,其并不是真正的起點,數次北擊匈奴后,才派張騫正式開通西域,而西域各國也在開通西域后,接受漢王朝統治,此時西域各國的東西才通過絲路商道傳到了長安,滿足了帝王家的生活。而帝王每年都會去陪都行宮小住,西域的各種商品也會如此東移,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初掌政權,此時的長安因為連年戰亂幾近焚毀,已不在適合作為帝都政權所在,所以光武帝才會選擇毀壞較小的陪都洛陽稱帝,建立東漢政權。派班固再次通使西域,恢復漢政權對西域的統治,這時西域的物資才運往洛陽帝都所在。另外我想強調的是開通和恢復是兩個概念,開通是因為前人沒有,自我創造類似于今天的自我創業。
2、在周朝、秦朝、漢朝和唐朝時期,中國的都城是長安和洛陽,為何元朝、明朝和清朝時是北京?
一、歷史原因:1、周朝,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后,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2、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于吐蕃。并由吐蕃扶持唐廣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長安)稱帝,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攻破,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天子九逃,國都六失”。因為不能“長治久安”,唐以后宋代“長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從未攻占拉薩,而吐蕃攻占了西安(長安)關中地區。(那么就需要和親,)二、地理原因。眾所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陜西,西安沒黃河,縱觀歷史:1、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陜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陜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歷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占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天啟七年(1627年),陜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陜北受災程度最重,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陜。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并至,全省大饑,2、果然,民國18年,陜西西安關中地區再次發生大饑荒。民國十八年發生在陜西關中的大饑荒,又名“民國十八年年饉”,
陜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稱為饑年,兩料未收稱為荒年,連續三料未收稱為年饉。實際上民國十八年年饉從民國十七年就開始了,據近代大量史志和報刊資料記載,民國17年(1928年)陜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麥歉收,秋未下種,冬麥亦無透雨下播,民國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嚴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涇、渭、漢、褒諸水斷流,多年老樹大半枯萎,春種愆期,夏季收成不過二成,秋季顆粒未登,饑荒大作,草根、樹皮皆不可得,死者日眾、殍滿道旁、尸腐通衢、流離逃亡,難以數計。
3、為什么安陽、商丘、鄭州、洛陽都在說自己是商都?這是怎么回事?
商都,指的是夏代商國以及商朝的都城,商族頻繁遷都,多因于河患和戰亂。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說:“殷人屢遷,前八后五”,所謂“前”指的是從商的始祖契到成湯遷都于亳準備滅夏的這一時期,又稱“先商”時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國在這一時期共進行了八次遷都。所謂“后”就是從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到周人滅商這一時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這段時間共進行了五次遷都,
商朝建立后,又有過數次遷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遷于隞(今河南鄭州)、河亶甲自囂遷于相(今河南安陽內黃)、祖乙自相遷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遷于邢(今河南溫縣東)、祖乙自邢遷于庇(今山東菏澤)、南庚自庇遷于奄(今山東曲阜)、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大河遷于亳(今河南商丘),盤庚十四年遷于殷(今河南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