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有機場,沒有人員流量,有港口,沒有深水環境,有農業有土地,沒有地下淡水,有工廠,沒有科研能力,有海灘,沒有海景,由石油而興起,也會由石油而回歸自然。但東營是山東的東營,不是黑龍江陜西內蒙四川,山東不是中西部落后省份,是東部沿海落后省份,有一個億的總人口,往上數十幾二十年,大量打工人涌入東營,近的有濰坊德州濱州濟南淄博臨沂的縣鄉居民,遠的有川渝陜黑吉遼,跟著石油工人過來的,而且東營的經濟已經融入山東省,而不是像鶴崗似的,因為煤礦而興衰。
1、石油枯竭后,東營今后如何發展?
東營有機場,沒有人員流量,有港口,沒有深水環境,有農業有土地,沒有地下淡水,有工廠,沒有科研能力,有海灘,沒有海景,由石油而興起,也會由石油而回歸自然。作為有限資源生產城市,東營市最后的結局不外乎:一是利用現有的功能,學習日本的發展模式,建立起機械制造系統和公共化工企業,逐漸擺脫依靠石油企業生存的狀況,像濱州市一樣,平平淡淡的生存,
2、東營油田上的人有多有錢?
作為一名油二代,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很無語的,我父親和我公公都是老油田,是普通工人。我和我老公也都是油田工人,我母親和婆婆,是一部分特殊人群,為什么說是特殊人群呢,她們不屬于油田工人,沒有真正的工作,也不是農民,因為她們的戶口從老家遷出來了,也不是現在的所謂的家庭主婦,因為她們不能全職在家帶孩子,她們叫油田家屬。
當年為了解決油田工人的衣食住行,上面要求油田人要自給自足,所以,就把家屬都遷來油田,各個單位的家屬也有很多工種,我記得我們農場那時候有種莊稼的,種旱田,一年兩季,種玉米,麥子,豆子,棉花,我母親就是,一個人種著15畝地,有種菜的,叫菜園的,果園的,養豬的,養雞的。還有干機工的,就是負責給種莊稼的開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之類的,
我婆婆這邊種稻子,和我母親不一樣,都是記工份,年底結賬。我母親的收入是從最早的八九百到退休的時候兩千多,這是一年的收入,我婆婆她們種稻子退休那會能拿三四千,她勞動時間長,前面拿多少我不知道,比我母親她們多。時間呢是我們家83年來油田的,我婆婆70年來的,退休后沒有收入,有幾年油田家屬鬧事,才給了機會買養老保險,開始拿退休金,現在婆婆75一個月不到2千,母親已經去世多年。
這就是油田老一輩,琢磨琢磨,怎么可能算是有錢人,至于我們這些70后,工資收入不高,壓力不大,在油田改制前,就跟吃大鍋飯一樣,混日子的比較多,工作除了鉆井,井下,作業,物探,測井,這幾類工種比較辛苦以外,大多數工作都不會太辛苦。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油田福利很好,逢年過節分東西,基本不用花錢,冬天分蘋果,五十斤一筐的蘋果,分好幾筐,真是吃不了,
過年分年貨,魚肉,油酒,糖,瓜子,雞羊,火腿甚至鞭炮,對聯都分。兩千年以后越來越少,最后就不分了,發卡,我們過年前幾年500,去年1千,現在福利基本沒有了。工資不高,我三十年工齡,現在后勤工作,到手工資3300,獎金一年有差不多三萬多,一線單位會多點,我老公是采油工,一個月比我高幾百塊錢,還是作業一類的工資會高不少。
3、有誰知道山東東營的中國石油大學?怎么樣?
山東東營的中國石油大學,已經是一個歷史名詞了,因前些年辦學主體已全部遷至山東青島市的黃島區,東營校區的設施一部分被獨立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使用,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曾經在東營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上世紀70年代由北京石油學院,遷入勝利油田基地----東營(當時未設市,原惠民地區行署設有東營辦事處)的,名為華東石油學院,本科主體一直在東營辦學,在北京設立了研究生院,后研究生院擴建為獨立高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東營的則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兩校都是獨立高校。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依然是石油工業學科教育的最高學府,擁有原“211”高校和“985學科平臺”、今“雙一流”學科的桂冠,石油地質、勘探、采油、煉化等方面的學科專業實力明顯見長,國內頂尖,石油大學整體外遷,是東營永遠的遺憾。若大一個完善的東營校區,不能有效利用,不免浪費和極為可惜,好在國家政策統一部署獨立學院轉制在即,省、市兩級也早有意愿,以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轉制為基礎,組建地方公辦本科高校----山東石油化工學院的意見,已上報教育部待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