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還有人用《劉氏族譜》說事,說族譜里面也記載了劉備葬在成都。一、因當時諸葛亮病逝于八月暑天,天氣炎熱異常,而成都又遠在千里之外,道路崎嶇,路途艱險,所以只能葬在定軍山,對于劉備是否葬在成都惠陵這問題,這里說說自己的看法,這里不管是劉備真的葬在哪,也同時說明了《三國志》記載不一定就是對。
1、張飛在四川閬中遇刺身亡,葬在哪里了?
張飛是蜀漢皇帝劉備手下心腹大將,也是他的結義兄弟,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婦孺皆知。劉備在四川一帶站穩腳跟后,張飛長期鎮守閬中,官拜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巴西太守,封西鄉侯,關羽遇害后,劉備起兵伐吳,命令張飛從閬中起兵,在今重慶會和出川。結果張飛醉后鞭撻軍士,被部下殺害,桃園三結義張飛遇害后葬于閬中州城之東,張飛墓坐北向南,橢圓形,東西寬25米,南北長42米,封土堆高8米,冢上林木蔥籠,竹木成蔭。
著名文學家曾鞏在《桓侯廟記》中這樣寫道:”閬州于蜀為巴西郡,蜀車騎將軍領司隸尉西鄉張侯名飛字益德,常守是州,州之東有張侯之冢,至今千有余年而廟祀不廢,每歲大旱禱雨輒應?!爱數厝藶榧o念張飛,特地在此修廟,因張飛死后追謚桓侯,故稱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還有一個說法很有意思,我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紹過。民國時期有個日本醫生叫矢原謙吉,長期在中國行醫,結識了很多中國政要即名人,
這位矢原謙吉后來寫過一本名為《謙廬隨筆》的集子,記錄了一些名人趣事,其中有一篇《桓侯廟奇遇》的文章,講述了張飛的一段故事。長江三峽云陽有個張飛廟,矢原謙吉和朋友游三峽時順便游玩,云陽有兩座張飛廟,山下的叫張侯廟,山頂的叫桓侯廟。民間傳說范疆和張達殺死張飛后,攜帶張飛頭顱順流而下投奔孫權,孫權為了避禍,將其扔到云陽一帶。
2、五虎上將黃忠,死后葬在哪里?
三國奪天蕩、占對山、斬夏侯奪定軍的忠勇善戰的就是老將軍黃忠,黃忠原為長沙太守韓玄部下將軍。關羽戰長沙時,與黃忠惺惺相惜,彼此愛護尊重,后關羽義釋黃忠,劉備親往相請,黃忠這才降了劉備。關羽、張飛被害后劉備起舉國之兵連營七百里伐吳,將御營設置在彝凌,黃忠奮勇出戰,被吳將周泰、韓當、潘璋、凌統等團團圍住,中箭受傷,被關興、張苞救回,因流血過多,加上年邁,死在劉備的御營,享年七十五歲。
3、為什么關羽沒有葬在成都?
關羽雖然是蜀漢最主要的核心成員之一,但是關羽的活動地點并不在成都,也不在四川,而是遠在巫山以東的荊湘大地,處在與吳蜀對峙的第一線,是蜀漢的東部屏障。關羽鎮守荊州,最終也是在湖北被俘虜,被殺后首級被孫權送給曹操,并被葬在中原大地。身體被孫權葬在湖北,此外,關羽家鄉山西建有關于的衣冠冢。這就是關羽墓地的三個地方,
4、歷史上劉備死后,真的就葬在了成都的惠陵嗎?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為解決軍餉,軍閥們紛紛打起了古墓的主意,甚至還組建專門進行盜墓的部隊,明目張膽地挖掘古墓,使盜墓成了公開化。這其中就包括:董卓、綠林軍、赤眉軍、曹操、孫權等,那時候的盜墓是個體力活,全靠人多力量大。不像近代孫殿英一類的盜墓賊,簡單粗暴直接上炸藥,為防止陵墓被盜,三國鼎立時的曹操、孫權、劉備,在修筑各自陵墓時,都作了精心設計。
三人中雖然劉備沒有實際參與過盜墓,可他身邊有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曹操死后,弄了七十二疑冢,就算2009年發現了安陽曹操高陵,但爭議一直存在。孫權的蔣陵雖有爭議,但大致范圍,基本圈定在南京朱元璋明孝陵前的梅花山里,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劉備是死于白帝城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縣城內)。五月運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
可惠陵具體在哪兒卻沒說。劉備是河北涿州人,如果按照傳統,人去世后,大多會選擇葉落歸根,況且涿州還是當年桃園三結義的地方,并且劉備的老師也葬在涿州,可劉備去世時,涿州屬于魏國,已回不去了,劉備的惠陵是座夫妻合葬墓,里面葬有劉備、甘夫人和穆皇后三人。關于惠陵的確切位置,分別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劉備惠陵是否已被沉入水里1994年,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動工興建,三峽大壩修建后,將會淹沒海拔175米以下的整個三峽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