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沒有曹操將荊州讓給孫權的事情。關羽在荊州如何做到“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孫權換得荊州,各有所得,皆大歡喜,從赤壁之戰前后到魯肅去世前,江東的戰略一直是聯合劉備共拒曹操,為了聯合劉備,孫權不惜將南郡借給劉備,孫權并不是慈善家,將荊州最重要的南郡借給劉備,除了當時劉備勢力還比較弱小外,是為了借劉備的勢力擋住曹操在襄陽一線的壓力,而與此同時,曹操的勢力加緊了在合肥及淮南一線對孫權的壓力,孫權無法兩線承受壓力,暫時放棄荊州,孫權無可奈何。
1、劉琮投降后曹操占有了荊州,為什么不從荊州南下走長江南岸向東攻擊孫權?
謝邀。曹操南下時,正好劉表去世,劉琮在荊州豪強支持下繼任荊州之主,不久投降了曹操,名義上曹操得到了整個荊州,實際上當時荊州處于割裂狀態,荊州長江以南部分并沒有被曹操實際控制,事實上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曹操之所以不從長江南岸走陸路攻打孫權,有以下原因:一、曹操收降劉琮后,寄希望于誘降孫權,動作慢了,來不及進軍長江南岸,
2、關羽鎮守荊州,曹操不敢來犯,為何荊州落入孫權手中?
謝謝邀請。首先要說,關羽鎮守荊州,不是曹操不敢來犯,是因為赤壁之戰后,曹操的大后方出了許多問題,不僅朝廷內的反曹派開始囂張,割據的馬超、韓遂和張魯等也蠢蠢欲動,曹操因此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國內,整固政權,肅清后方成為他當時的主要任務。劉備在奪取漢中后,當年六月就自稱“漢中王”,并加封關羽為前將軍。也許是為了慶祝和配合劉備稱王,關羽在當年七月就親自領軍進攻曹魏的襄樊,難道他就不怕背后的東吳趁機偷襲嗎?我想主要還是因為關羽一向狂傲自負,從來沒有瞧得起過東吳,
不但如此,因為戰前糧草準備得不是很充足,關羽還擅自搶空了東吳設在邊境上的幾座糧倉。連招呼都不打一個,東吳是好惹的嗎?何況孫權和他手下的主戰派比如呂蒙、陸遜等早就想奪回荊州了,只是苦于沒有機會。現在關羽給了他們這么好的機會和借口,他們馬上行動了,首先東吳的主帥呂蒙假裝生病回后方養病,讓年輕的陸遜代替自己以麻痹關羽。
因為呂蒙身體一直不好,關羽毫不懷疑,還有就是接替呂蒙前來的陸遜當時名氣還不大,加上陸遜幾次故意向關羽示弱,關羽就把守衛荊州的大部分軍隊都調到了前線,荊州因此變得非常空虛,呂蒙抓住戰機,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就占領了荊州,關羽因為沒有退路最后兵敗被殺,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關羽的目空一切和狂妄自大不僅讓自己丟了性命,也間接導致了后來夷陵之戰蜀國的徹底失敗,讓蜀國從短暫的巔峰時刻瞬間走向衰弱。
3、北有曹操兵臨城下,東有孫權討要荊州,關羽如何才能做到“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之愿?
關羽在荊州如何做到“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我認為,這需要關二爺盡可能地放大曹操的威脅,只有面對共同的敵人孫劉兩家才能緊緊地綁在一起,抵抗曹操是孫劉聯盟的基礎,如果沒有了曹操的威脅,兩家一定會立馬撕破臉。關羽在荊州做的最大的錯事就是輕視了東吳的力量,盲目發動北伐,主動進攻曹操,雖然后來取得了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美名,但也因此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孫權一直是一個被忽視的野心家,他不僅想要荊州,更想要益州。對于荊州他是勢在必得,不管使用什么樣的手段都可以接受,和劉備的塑料情更不會成為他的阻礙,當關羽威震華夏時,最害怕地不是北邊的曹操,而是東邊的孫權。水淹七軍曹操的威脅已經解除,在荊州爭奪中,關羽成為了東吳的最大敵人,投降背叛對于孫權來說也是家常便飯,為了荊州和曹操合作一把也沒什么,因此關二爺落敗被殺其實也不奇怪。
4、曹操為什么要將荊州讓給孫權?他有什么深遠打算?
曹操為什么要將荊州讓給孫權?他有什么深遠打算?曹操,在公元208年七月,發兵南征荊州,后來,曹操兵敗赤壁后,曹、孫,劉三家瓜分了荊州(天下未三分,荊州先三分了)。可是,由于荊州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當時的天下形勢,荊州爭奪戰持續到了公元219年十二月的,呂蒙偷襲荊州才告結束(嚴謹的講,應是在公元222年閏六月的夷陵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