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遷都1932年,南京政府財政危機嚴重,當時蔣介石便決定將國民政府遷往洛陽。感謝邀請,洛陽龍門石窟修建于北魏孝文帝時代,到武周時期又進行了大量的開鑿,但歷經千年,龍門石窟的損壞非常嚴重,這其中自然原因是很少,大部分都是人為的破壞,龍門石窟非常值得一看,這是毋庸質疑的。
1、洛陽龍門石窟值得一看嗎?
龍門石窟非常值得一看,這是毋庸質疑的。“丁小的時空”不想給你介紹景點,百度上就有詳細介紹,不用我多言,我從龍門石窟的價值方面告訴你非去不可的理由,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與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建造,時間跨度過400多年之久,
石窟長達1公里,現存2345個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品碑刻題記。龍門石窟的藝術風格,在追蹤印度石窟藝術的基礎上,繼承大同云岡石窟藝術之風,又與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佛教造像藝術呈現出“改梵為夏”的趨向,出現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造像從神態氣質、衣著服飾到雕刻手法煥然一新,
北魏佛雕造像藝術風格是秀骨清像,唐代造像軀體豐腴,面相圓潤,胸部隆起,典雅端麗,呈現出的盛唐氣象,并且精雕細刻,線條自然流暢,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形似完美的佛雕藝術的頂峰。代表龍門石窟唐代造像藝術最高成是盧舍那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部飽滿,慈眉修目,微含笑意,是宗教理念與人間審美的完美結合,人神交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石窟造型藝術最完美的代表性作品,
龍門碑刻是書法藝術的精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保留了漢隸的遺風,又孕育了唐楷新體的因子;由岑文本撰文、書法名家褚遂良書丹的《伊闕佛龕之碑》,是初唐時期楷書藝術的典范;《大盧舍那像龕記》則是盛唐時期楷體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龍門石窟是研究歷史的博物館龍門石窟不僅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也是研究從魏晉到宋代社會現象的歷史博物館,
龍門石窟是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反映了佛教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盛衰命運,從某些側面折射出當時政治風云變幻和社會發展態勢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記載開窟造像事跡碑刻題記是研究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領域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石窟造像內容涉及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有華嚴宗、凈土宗、法相宗、三階教、密宗、禪宗等,甚至出現了道教的題材和景教的遺跡,反映了佛道互相滲透的文化現象,是研究宗教文化大融合的重要資料。
2、是誰把洛陽龍門石窟砸爛的?
感謝邀請,洛陽龍門石窟修建于北魏孝文帝時代,到武周時期又進行了大量的開鑿,但歷經千年,龍門石窟的損壞非常嚴重,這其中自然原因是很少,大部分都是人為的破壞,會昌滅佛唐武宗時期,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當時提出“殺沙門令”,眾多寺院關門,僧尼還俗,對于佛教來講是一次浩劫。在此次浩劫中,龍門石窟沒有逃過劫難,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對于龍門石窟來講并不是滅頂之災,會昌滅佛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僧尼以及佛教的傳播,
民國遷都1932年,南京政府財政危機嚴重,當時蔣介石便決定將國民政府遷往洛陽。在修建龍門石窟西山的步道時,對龍門石窟進行了嚴重的破壞,炸毀佛窟、炸毀壁畫,在這一時期龍門石窟遭到了嚴重破壞,不過此次破壞是區域性的,民國盜毀民國時期,戰爭頻發,當地政府疏于對龍門石窟的管理,使龍門石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珍貴的壁畫、佛像遭到盜挖,出賣到商人及外國人手中,如今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皇帝禮佛圖》、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皇后禮佛圖》就是來自于龍門石窟,整面石壁被盜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