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沒贏過一次‘地域’暴力,卻也從沒輸過一次民族大義”。不會是真的吧,這如果放在其他城市,肯定會哄你上車,拉著你轉上幾圈,如果你跟信陽人約吃飯,一定要讓他點菜,你坐著享用就可以了[捂臉],在抗震救災、抗疫支援等重大行動中,河南人也從未落后過。
1、你接觸過河南人嗎?關于河南人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河南人沒贏過一次‘地域’暴力,卻也從沒輸過一次民族大義”!這句話來自網絡的留言,但說出了河南人的心里話。我來河南幾十年了,從最開始準備來這里的時候,就有人跟我說,河南人如何如何,一晃幾十年就過去了,現在我的河南話說得跟本地人一樣一樣的,也離不開了河南的燴面、胡辣湯。這么多年無論是去外地的企業工廠,還是瀏覽網頁,總能時不時地看到所謂的“地域黑”,
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十幾年前一次去外地,工廠的門口赫然拉著橫幅“不招河南人”!后來和朋友說起這事兒,都在疑惑,究竟是啥原因導致了這么深的芥蒂呢?琢磨著主要跟歷史原因和一些個別現象的放大有關!首先,歷史原因當屬“黃泛區”。歷史上黃河泛濫,土地被淹,人民四處逃難,勢必有人為了生存,行雞鳴狗盜、打家劫舍之事,影響了河南人的形象,
其次,個別現象被放大成普遍現象。據說,有一段時間似乎全世界的井蓋都被河南人偷了,這就是典型的個別現象放大,讓全體河南人背鍋了!以上都不是真實的河南!事實上,河南的貢獻超乎你的想象,用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每年調出約600億斤原糧及加工制成品,確保國家糧食的安全。
據統計,中國?分之?的?腿腸,三分之?的?便?,四分之?的饅頭,五分之三的湯圓,70%的速凍?餃均來?河南,河南也是?化?省,黃帝故里、老子故鄉;是道家、法家、縱橫家等思想的發祥地;歷史上有20多個朝代以河南多地為都城;四大發明,占了三項!抗日戰爭期間,花園口大堤被炸,河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民族危亡之際,河南人以民族大義為重,先后有2萬多人倒在了抗日戰場,涌現出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等為代表的河南優秀兒女,
2020年6月15日,在加勒萬河谷沖突中,犧牲的四名戍邊英雄中,兩人來自河南——肖思遠和王焯冉。在抗震救災、抗疫支援等重大行動中,河南人也從未落后過,這么多年來,河南人吃苦勤勞、熱情似火、性情耿直,中就是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并不是說就此完美了,中原乃圣賢之地,傳承文化,修身養性當繼續提高,做好表率!至于“地域”暴力,相信隨著人們素質的提高,法律的完善等,會逐漸消失,但不會消失的是河南人的愛國熱情、民族大義,
2、您有接觸過河南人嗎?
本人就是地道河南人。河南人和別省人比,似乎有些不同但又難以表達差異在哪,走四方的時侯一看長相,一搭腔就知道是哪里人,哪里人有哪里的形象樣兒,看得出,表達不出。河南人口碑確實不咋地,有個順口溜叫“山東響馬四川賊,最怕河南的溜光錘”,這絲毫沒有自貶意思,只是認為可能是跟生長環境、生活條件有關。河南人的精神面貌來源于哪里?我想,其形象應該是取決于外省人對河南人的認識,這種認識定格在外省人心中一時半會兒還真不好改!啥時侯河南人富了,說話做事講道德講文明了,形象也就會改變,改變成有品味而且令人稱贊!不同地方的河南人區別很大,
豫北人下廣洲的不多,去北京天津內蒙謀營生;豫南人倒是滿世界跑,而且給人留下的印象特別深!一個被精減的民辦教師跟著村里年青人去烏魯木齊撈錢,原來那群年青人過流寇曰子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以偷偷摸摸為主,這位民辦教師哪能適應得了!在趁下班工地上一個人看場子時侯,這群人扛著下成料的鋼筋就跑,民師彎腰拿起鋼筋兩腿發抖不敢扛又放下,看場人一吆喝別人跑掉了,民師卻站在鋼筋上堆上不敢動。
3、你有沒有接觸過河南人,有沒有什么感受,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