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曹魏為正統,魏之烈居書首,與曹操、曹丕、曹操并稱皇帝。吳國和蜀國的君主即位時,都記著魏國的國號,以便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在東吳,只有孫權為主,孫良等人為第一名。這是因為晉朝是魏禪,晉代史家尊重這個朝代的正統性,所以必須以魏為正統。孫吳被晉國滅了,孫皓是晉國的諸侯,所以這樣處理。劉備父子在蜀漢自稱為第一主子和第二主子,這與孫武不同,多少反映了陳壽對蜀漢祖國的思念。
因為他對諸葛亮的惋惜,所以說他會有點矮,沒有才能迎敵。其實這些指責都是沒有根據的。石鼎兄弟附了一部《王燦傳》,諸葛亮的傳記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績,還收錄了一部《亮集目錄》,這是全書的特例。平心而論,諸葛亮不是他的強項,但當時其他人也已經有過類似的評論。但是,三國志以抒情的方式描寫晉朝皇室,明顯粉飾了司馬懿在魏晉禪時期的所作所為。
5、 三國志的作者 陳壽,他對三國的哪些人評價很高呢?-趣歷史網前兩位是魯迅和魯抗父子。陳壽對這兩個人的評價是“春秋時期的方莊,無功名,賦有驚人的謀略和嘆力的知識,故助大事”。其實這個評價已經很高了,比孫堅和孫策還不如。除了這兩位,下面陳壽還評價了孫堅和孫策。我們知道三國時期,由于董卓政治混亂,各地諸侯也一起討伐董卓。雖然名義上是以傅漢的名義,但各路諸侯都想著如何擴大自己的權力。
后來孫策步其父后塵,非常順利地管理江東基業。陳壽我對這對父子的欣賞度非常高,但我也評價了他們的人品,后悔的話語撲面而來。關于太史慈,陳壽的評價也很高:“太史慈忠信,有古人之風”。此外,太史慈在三國中的地位也很高。人們把太史慈、陸游、石勰放在一起作傳記。在傳記中,順序僅排在孫策和孫堅之后。從此我們也可以直接看到陳壽對太史慈的推崇。
三國志作者6、 陳壽為什么能編撰出《 三國志》?
陳壽和前三部歷史一樣,也是一部私人歷史編纂。樊棋死后,商說:“陳壽Write三國志”,充滿勸誡之意,有利于風化。雖然風雅不一樣,但是素質直,我愿意記錄下來。”于是,這本書三國志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述簡短,三本很少重復,筆記內容翔實。在選材上也非常謹慎,為歷代史家所看重。歷史學家把《史記》、《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作為前四部歷史,并把它們視為傳記式的歷史巨著。
陳壽時代中,各種政治關系錯綜復雜,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交織在一起。陳壽努力以曲折的方式反映歷史真相。三國志對漢魏關系有些遮遮掩掩,但措辭微妙不假,別處透露了一些真實情況。比如建安元年(196),漢獻帝遷都許昌,本來就是曹操想挾天子以令諸侯。陳壽這里不用寫清楚曹操的政治意圖,這是大忌。但寫遷都不稱天子,卻說董昭等人勸毛使,這是申訴。
7、 陳壽的《 三國志》,共有幾卷?三國志全書共65卷,舒威30卷,舒舒15卷,兀術20卷。陳壽是晉朝的臣子,承魏而得天下,所以和記載劉備為先主的傳記,孫權為吳主的傳記,都只是沒有紀的傳記。三國志三國志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史》中按時間順序排第四位,與《史記》齊名(司馬遷
8、 三國志的作者 陳壽在哪國就開始寫史書陳壽(233-297)。巴西韓安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西晉時期著名的蜀漢史家。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渴望學習。我師從同縣秀才喬舟。我在的時候,曾經是衛將軍的主簿,東關書記,關閣史,黃門侍郎。當時宦官黃浩專權,群臣紛紛效仿。陳壽因為不服黃浩,多次被辭退。蜀降晉后,他當過作家、知府、秀才、太子。
9、 三國志的作者 陳壽是哪國人?陳壽(233297),西晉巴西韓安(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學,師從同縣秀才喬舟。在時,他擔任大將軍魏主簿、東關刺史、關閣史、黃門侍郎。當時宦官黃浩專權,群臣紛紛效仿。陳壽因為不服黃浩,多次被辭退。入晉后,歷任文學家、昌平知府、秀才、御史。280年,金滅,結束了割據局面。陳壽那時候他48歲,開始寫三國志。
據蜀人常渠在《華陽國志陳壽傳》中說:“少受教育,常侍候喬周,理《尚書》、《三傳》(指《左傳》、《公羊傳》、《彝良傳》),史書(錄)及漢室犀利。”他不僅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對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而且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鉆研頗深,成績斐然。陳壽在位期間,任大將軍魏主簿、東關刺史、黃門侍郎。
10、 陳壽的 三國志可信嗎?陳壽可信度最高。陳壽(233-297).巴西韓安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西晉時期著名的蜀漢史家。作為一個歷史作者,他首先是一個正直公正的人物,其次是一個認真博學的治學態度,作者經歷陳壽少年時喜歡學習。在同郡秀才喬舟的指導下學習《尚書》、《三傳》,精通《史記》、《漢書》,陳壽聰明機敏,文章以豐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