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的黃兒起源是在徽劇“吹腔”和“高腔”的基礎上由“四級調”發展而來的,京劇已經從一個成熟的階段發展到了頂峰,而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楊小樓、梅蘭芳和余叔巖,這也是京劇的黃金時代,它是在徽劇、漢劇的基礎上,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劇種的優點和特長而逐漸演變而來的,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中國傳統戲曲之一,已有200年的歷史。
1、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歷史時期,“昆曲”占據了北京的戲曲舞臺。后來昆曲被封建統治者召入宮中。為了迎合統治者的口味,昆曲被不斷加工修改,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間特色,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因此在民間的地位逐漸下降。2.徽派四班在清乾隆末年入京后,余嘉慶、道光與湖北籍藝人合作,相互影響。他們逐漸接受了昆曲和秦腔的一些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發展。3.自1917年以來,京劇優秀演員大量涌現,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繁榮局面。京劇已經從一個成熟的階段發展到了頂峰,而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楊小樓、梅蘭芳和余叔巖,這也是京劇的黃金時代。4.新中國成立后,京劇成為國家對外交流的文化大使,京劇從此走向繁榮。
2、 京劇的來源是什么?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中國傳統戲曲之一,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劇、漢劇的基礎上,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劇種的優點和特長而逐漸演變而來的,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徽劇開始進入北京。最早入京的徽劇團是久負盛名的安徽三清劇團,其后是四喜、合春、春臺,史稱“徽劇四家”,當時徽班唱的曲子主要是黃兒。長江中下游的黃兒起源是在徽劇“吹腔”和“高腔”的基礎上由“四級調”發展而來的,四個徽班和陸續進京的徽班,以優美的唱腔和出色的表演受到了觀眾的歡迎。19世紀初(清嘉慶、道光年間),湖北漢劇藝人劉莉、王洪貴進京,在徽班演出,漢劇唱腔里除了黃兒還有西皮。西皮起源于甘肅、陜西一帶,傳入湖北襄陽后,由秦腔與當地民間曲調相結合而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