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解決綿陽城市的公共交通,以及相應的公共配套設施。如果綿陽能進二線城市,那屆時的城市分級恐怕已經不止六檔,二線城市的特點是經濟不如新一線,綜合實力強于三線,城區人口200萬以上的區域中心城市,本人是一名外出務工者,綿陽的長遠發展一應從以下二點去發展。
1、綿陽的未來該怎么發展?
本人是一名外出務工者,綿陽的長遠發展一應從以下二點去發展。一:市委市政府應統籌規劃,把綿陽科學城打造成四區一中心,四區是指:①東區現有的游仙區,以仙海水利工程為依托,打造生態綠色農業、科技興新農業、休閑觀光農業、以及仙海景區旅游,從種殖…養殖…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綜合性農業。②南區現有的涪城區,以航空港為依托,發展服務、貿易、購物、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都市生活圈,
③西區為現有的高新區為依托,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裝備制造產業。④北區暫定為龍門,以大學城為依托,發展教育、科研、文化交流為一體的產業學術基地,一中心是指以東面涪江和南面安昌江以及西面北面以一環路以內為界屬城市中心區,把中心區打造成綿陽科學城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二:要致富,先修路,城市要發展:首先要解決綿陽城市的公共交通,以及相應的公共配套設施。
2、綿陽在未來20年,有希望闖入國家二線城市么?
如果綿陽能進二線城市,那屆時的城市分級恐怕已經不止六檔,因為二線城市是由濟南,合肥,廈門、大連這些傳統強市領銜,外加南昌、貴陽、哈爾濱、福州這些省會,以及溫州、南通、佛山、嘉興、珠海這些長三角、珠三角核心區城市所組成。四川在省會獨大模式興起之后,綿陽這些省內城市與曾經東部同級別城市差距越拉越大,未來20年能不被繼續擴大差距都難,追逐溫州、南通這些城市都是天方夜譚,更別說合肥、廈門這些二線龍頭,
二線城市的特點是經濟不如新一線,綜合實力強于三線,城區人口200萬以上的區域中心城市。綿陽很顯然并不吻合這樣的特質,要知道GDP7000億級別的河北第一強市唐山還在三線序列,中部非省會最強市洛陽也在三線序列,與之相比綿陽無論城市定位還是經濟實力或者綜合實力都沒有任何優勢。可想而已進二線會有多大難度,但為什么嘉興、紹興、中山這些中等規模人口的城市綜合實力不強也能二線呢?因為這幾個城市的民營產業非常發達、民富程度非常高、區域優勢非常顯著。
3、四川綿陽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將來有望成為中國中部西部的第一大城市嗎?
綿陽位于四川省西部,面積兩萬平方公里,人口540萬,管轄游仙區,涪城區,安州區,三臺縣,鹽亭縣,梓潼縣,北川縣,平武縣,代管江油市,綿陽在歷史上曾經是川陜古道重要城鎮,但其歷史地位其實還并不是特別高。在明清兩朝,綿陽都是一個直隸州,地位還比不上他下轄的平武縣和三臺縣(兩縣分別是龍安府治所和潼川府治所),
近代隨著川陜公路的開通,綿陽地位越來越重要。建國以后是綿陽專區的所在地,所轄區域很大,改革開放以后逐步形成現有的區域。廣元市,德陽市,遂寧市都曾經是綿陽專區的一部分,綿陽地位的崛起,除了交通以外,更重要的是國防。建國以后,國家在綿陽落戶了長虹項目,是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建的重點項目之一,六七十年代,位于大西北的中國戰略武器研究機構南遷,綿陽成為中國國防重鎮。
但當時這些機構都在綿陽附近的山溝里,鄧稼先,于敏等兩彈元勛都曾經在綿陽工作生活多年,改革開放以后,綿陽的國防機構陸續搬到城區。特別是512汶川地震以后更是投巨資在綿陽市游仙區境內建設新址,綿陽經濟的頂峰期是上世紀90年代,當時長虹如日中天,在全國舉足輕重,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是綿陽GDP在西部獨樹一幟,雖然攆不上成都重慶,但足以完爆一些小省的省會。
1997年重慶直轄以后,綿陽迅速拿過了川b的車牌,坐穩了四川老二的地位,進入21世紀以來,長虹發展不景氣,沒有找到轉型發展的成功路徑,綿陽GDP增長乏力。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等城市在煤電油運全面緊張的年代迅速超過并甩遠綿陽,去年,綿陽才勉強突破2000億元人民幣,在四川勉強保住了第二位的位置,但在西部排名不理想,甚至落后于貴州遵義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