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可以看到,守荊州的人馬,是多么的強壯。無論如何,讓諸葛亮離開荊州是對的,去他的隆中對,劉備的霸業(yè),沒有荊州作為跳板,是根本建立不起來的,整個荊州,得到最大一塊肥肉的是劉備,關羽在荊州戰(zhàn)敗的消息,要傳到劉備的大本營西川,由于路途較為遙遠,而且許多地方都是崎嶇不平的山路,傳遞消息的人需要騎著戰(zhàn)馬翻山越嶺將荊州危急的消息送達劉備手中,確實頗費時間。
1、三國時期荊州被東吳奪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清山雅舍,暢談歷史。前言作為古之名將,忠義表率,關羽失荊州一事,常令人扼腕痛惜,難以釋懷,原本在大好的局勢下,東吳卻背后捅刀,以致于關羽功敗垂成,蜀漢損將失地。那么關羽為何沒有防備東吳?作為沙場宿將,他難道不知道出征在外必須要穩(wěn)固后方嗎?△關羽襄樊之戰(zhàn)的背景形勢關羽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之前,割據形式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劉備占據漢中并在漢中稱王,而后曹操不甘失敗,提大軍再度來戰(zhàn),
當時關羽已被封為前將軍,假節(jié),全權統(tǒng)管荊州事。這個假節(jié)就是授予將官天子符節(jié)的意思,有了天子符節(jié),將軍就可以獨自決策軍事,便宜行事,以免需要事前請示而貽誤戰(zhàn)機,那么關羽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封五虎將后,眼看著入川眾將皆創(chuàng)下不少功績,關羽內心驕傲,不甘落后于人,便也想建功立威;二是曹操與劉備在漢中對峙,關羽發(fā)兵襄樊能夠與劉備的漢中蜀軍遙相呼應,起到牽制魏軍的作用。
所以其實從關羽發(fā)動戰(zhàn)爭的邏輯來看其實是無可厚非的,△水淹七軍那最后荊州為何會被東吳奪取呢?@清山雅舍認為原因主要有二:1、關羽見好不收這一點@清山雅舍覺得是最遺憾的,關羽在襄樊之戰(zhàn)其實本可以見好就收的。但是關羽為人驕傲,可以推知他的內心是想竟全功,打下樊城的,但是偏偏在滿寵的勸阻下,曹仁硬是把樊城守了下來,以致于關羽大軍在城下耽擱日久,從而給東吳留下了充足的偷襲準備時間。
如果關羽在水淹七軍之后,于7月份撤軍返回,那么東吳就沒有偷襲的機會,畢竟在正史上,東吳是在11月才發(fā)動偷襲的,之前足足有2~3個月的準備時間。此事讓人大感惋惜的同時,也警示帶兵之人一個道理,那就是將帥領軍作戰(zhàn)一定不要沖動上頭,時刻保持冷靜謹慎,做出最理智的選擇是一位優(yōu)秀將軍的必備標準,2、錯判形勢,小看他人這第二點就更加令人感到無奈了,因為第二點原因是關羽本人性格造成的,而偏偏性格的問題很難得以糾正。
關羽這個人敏下而傲上,就是說他對士卒百姓是非常親切有禮的,但是對于士人和官員則顯得很傲慢,△關羽他在失荊州這一事上,小看了所有人:他小看了孫權,沒想到孫權在同盟的情況下會跟他直接翻臉;他小看了呂蒙,沒想到東吳的精兵干將們能夠策劃一場如此漂亮的偷襲;他更小看了糜芳和傅士仁,他本以為自己是荊州大將便可以對這兩人隨意辱罵,殊不知這兩人竟直接投降了東吳,狠狠地坑了他一回。
但凡關羽沒能夠正視其中任何一人,可能歷史的軌跡就會得以改變——如果他能正視孫權,那么他就會在后方留下足夠的防備,甚至是能夠提前撤軍;如果他能正視呂蒙,那么他就不會自信地撤回江陵,認為可以重奪失地,如果他能正視糜芳和傅士仁,這兩人就會死守公安和江陵,也不至于讓關羽連撤軍的時間都沒有。結語綜上所述,@清山雅舍認為荊州之所以會被東吳奪走,主要原因還是出在主帥關羽身上,
2、三國時期如果讓趙云守荊州,會是怎樣的結局?
趙云肯定可以守住。并不是說趙云的軍事才能和武藝要高于關羽,而是說,如果趙云駐守荊州,孫吳方面就沒有襲取荊州的機會,其實,荊州之失,從最根本上找原因,還得怪劉備。公元219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是不平靜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曹劉孫三大集團發(fā)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劉備收得益州后,繼續(xù)擴張,北進漢中。陣斬曹軍重將夏侯淵,張郃臨危被推舉為主帥,嚴防死守,雙方僵持,
曹操率主力來援,雙方激戰(zhàn)。經過數月的激烈格殺,劉備集團取得了勝利,曹操率主力撤退,劉備將漢中地區(qū)納入囊中,取得漢中后,劉備進位漢中王,將防御重任交給了后起之秀魏延,回到成都,但是,對于劉備來說,漢中地區(qū)從此就高枕無憂了嗎?當然不是,曹操并沒有走遠,他還在長安呢,而前期的戰(zhàn)斗給劉備集團造成的消耗是驚人的巨大,“男子當戰(zhàn),女子當運”,后方的諸葛亮絞盡腦汁,盡一切努力為劉備的戰(zhàn)斗提供了有效的后勤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