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τkǒngzhρJiàn短拼:ykzj解釋:從一個小洞里看到的東西,習語:洞見洞,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西漢時期著名的理學家、經學大師,董仲舒為了從思想上加強西漢中央政權,創立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理論(《漢書·董仲舒傳》),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百家。
習語:洞見洞。拼音:yτkǒngzhρJiàn短拼:ykzj解釋:從一個小洞里看到的東西。比喻狹隘片面的觀點。同義詞:一個人的看法,坐井觀天,自己的看法;反義詞:有遠見的用法:偏正式;作為一個對象;一個貶義出處:韓《鹽鐵論》:“執規矩而不矩,執標準而不索,鉆個空子,不知取舍而知道理。
2、哪位君主采納“ 廢黜 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劉徹皇帝。漢武帝,名叫劉徹,是漢景帝的兒子,是西漢第五位皇帝,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西漢時期著名的理學家、經學大師。他是漢景帝時的一名醫生,以其對《楊公春秋》的了解而聞名,因為他專心讀書,三年不在園里玩,很有名氣。當時學者們以師禮敬他,主要作品有《春秋繁露》等。漢武帝時期,由于長期使用外軍,加上統治階級的奢靡,賦稅和勞務日益繁重,怨聲載道,西漢封建統治出現了嚴重危機。董仲舒為了從思想上加強西漢中央政權,創立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理論(《漢書·董仲舒傳》),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百家,他的想法被漢武帝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