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多的作戰,軍委根據全國戰場形勢的變化,逐漸把前述各野戰軍整合為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四大戰略重兵集團,也就是后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野戰軍的前身,同時規定,野戰軍作戰的重大事宜由軍委直接統一指揮。四大野戰軍兵力規模擴大以后,又在野戰軍之下增設了兵團建制,并且在1948年底的統一番號工作中,把所有野戰縱隊改稱為“軍”,于是形成了軍委、野戰軍、兵團、軍、師、團這樣的作戰序列。
1、回鶻帝國到底下轄多少軍隊,為何能夠占領大唐王朝的洛陽?
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后期,回紇帝國建立。由于唐朝幫助自己滅掉了突厥,回紇與唐朝的關系相當好,唐朝把宗室公主嫁給了回紇大可汗,大可汗則以唐朝的女婿自居。當時,回紇控制了北方草原的龐大地區,根據計算,回紇能夠控制的總人口,達到了300萬到400萬之間。草原部落一直沿用全民皆兵的模式,按照這個人口計算,回紇能夠集結50、60萬軍隊,
回紇、唐朝和吐蕃上演了東亞大陸版的三國鼎立,唐朝和吐蕃是一對老冤家,矛盾無法調和。回紇則游走于兩個政權之間,從中反復獲利,公元755年,唐朝內部爆發了叛亂,兼任幽州、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了叛亂。安祿山能夠調動的軍隊超過了20萬,幾乎占到了唐朝邊塞軍的一半,叛軍迅速攻下了洛陽、長安等地,唐朝皇帝逃往了成都。
唐朝中央軍團已經喪失了戰斗力,西北邊塞軍的實力有限,面對叛亂,唐朝已經焦頭爛額,在這樣的情況下,唐朝決定“借師助剿。”唐朝派遣使臣前往回紇,請求回紇念在往日的情分上,出兵幫助唐朝平定叛亂,由于唐朝已經無力支付報酬,唐朝皇帝表示,攻下長安或者洛陽以后,城內的財富、人口都歸回紇所有,這就是所謂的“大唐盛世。
”回紇得到了唐朝皇帝的許諾,立刻集結大軍南下,公元757年,回紇軍隊攻下了叛軍占領的洛陽城。隨后,把一座空城移交給了唐朝軍隊,安祿山的叛亂結束以后,史思明又發動了叛亂,再次攻下了洛陽城。在鎮壓叛亂的過程中,唐朝軍隊屢戰屢敗,不得不再次向鄰居回紇求援,公元762年,回紇軍隊第二次攻下了洛陽,和上次一樣,唐朝只得到了空城。
2、電視里,有東北、華北野戰軍等!部隊為什么要稱作“野戰軍”呢?
遼沈戰役打響時,東北人民解放軍有103萬之眾,那為什么林彪能夠投入作戰的只有不到70萬人呢?因為“東北人民解放軍”是個統稱,所屬部隊包括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地方部隊兩大部分,而其中的30萬地方部隊在素質、裝備、訓練等方面仍然相形見拙,并不適合于投入大兵團戰略決戰,比如各二、三級軍區和各縣所屬的獨立團、獨立營、縣大隊等等,基本承擔著保衛地方政權、剿滅土匪、看押俘虜、兵員補充和交通線維護和的任務。
即便是已經編組成為“獨立師”的部隊,雖然戰役期間劃入了東北野戰軍的作戰序列,也只是配合各野戰縱隊遂行次要任務,可見地方部隊和“野戰軍”的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實際上,在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各大戰略區都采取了此類的兩線部隊編組方式,實現了野戰軍、地方部隊、民兵武裝“三位一體”的武裝力量格局,它既是我軍作戰的一大特色,也是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手段,沒有地方武裝和民兵力量,廣大的后方根據地安全如何保障?一定要理解,“野戰軍”有兩層意思,其一它是個中性名詞,泛指一切軍隊的正規野戰部隊,世界各國都有野戰陸軍、野戰炮兵的名詞,足以說明問題。
即便是蔣軍也存在著野戰軍,比如1947年7月以后蔣軍轉入戰略防御階段后,在中原戰場上把戰斗力較弱的雜牌軍、地方武裝都用來守備城市,這些部隊的中心任務就是“守點”,沒有特殊命令只能老老實實地駐防在某一地區或城市,同時組建了胡璉整編第18軍、邱清泉整編第5軍、孫元良整編第41軍等六個機動兵團,擔負救火和與我兩大野戰軍進行大兵團野戰的任務,
因此,這六個整編軍(或兵團)就是蔣軍在中原戰場的“野戰軍”,其顯著標志是:沒有固定守備任務、沒有固定作戰區域、根據戰場形勢隨時調往任意地區與我軍交戰,并且這六支部隊在武器裝備、作戰經驗、后勤補給等方面也大多優于各綏靖區、各警備司令部的守備部隊。所以才說它首先是一個表示部隊性質的中性詞,這些正規野戰部隊也是蔣軍的骨干力量,只有逐步消滅了它們方能求得戰爭形勢的轉變。